作为一家国际能源公司,壳牌所关注的对象正在由石油和天然气,悄悄向煤炭转移。2008年2月28日,壳牌集团洁净煤能源业务全球领导团队来到北京,向媒体兜售其洁净煤能源业务的发展前景。
"我们正准备用煤、石油、生物质或城市废弃物等多种不同的原料生产合成气,并将其用于多种不同的用途。"壳牌天然气及发电业务执行副总裁彼得·德·威特(Peter de Wit)说。
通过煤气化(行情论坛)技术产生的合成气就是翻版的"天然气",但却不似油气田具有开采难度和政策限制。
"合成气优势巨大,我们希望可以进一步做大技术许可证的业务,并将重点放在壳牌可以持股的洁净煤项目中。"彼得·德·威特说。
以新姿态打入
壳牌此次大转型,来势汹汹。
"我们的业务不仅包含出售壳牌煤气化技术许可,还包括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壳牌洁净煤能源业务高级副总裁米歇尔·马克说。公司投资范围主要包括合成气工厂以及跨部门的业务机会,如注入二氧化碳以提高油气采收率、煤制化学品等,但壳牌无意参与的煤炭开采业务。"
通过洁净煤能源业务,壳牌不仅可以创造一种途径更多、灵活性更大的"天然气",也打开了通向更多下游产业的"大门"。
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让壳牌对洁净煤能源业务的未来有了足够的信心。
世界煤炭协会的统计表明,在的能源储备中,石油和天然气均仅占世界储量的1.3%,但煤炭却占到世界储量的12.6%。
"多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煤炭成为应用最广的能源。目前,煤炭占能源消费的70%。
但彼得·德·威特指出,煤炭除了价格适宜、储量丰富的优点,也存在"环境表现可接受"较差的问题。
煤炭应用的要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给具备减排优势的洁净煤能源创造了业务空间。而洁净煤能源业务的主要延展方向除了化工原料,联合循环发电(IGCC)也是其中之一。
"政府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兴趣很大,十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其可行性。"米歇尔·马克说。
在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中,一些相关项目已被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米歇尔·马克表示,国家政策的鼓励给外资公司树立了信心,相信正在准备开始建设自己的IGCC项目,壳牌希望能积极参与其中。
在推广仍有难度
壳牌认为,壳牌煤气化技术是成熟的。但面对煤种频繁变化等特殊情况,壳牌希望和客户一起努力,进一步提高装置的连续运行时间。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壳牌在已经出售了16个煤气化技术许可证,而同一时期北美地区仅售出1份技术许可证。
据米歇尔·马克介绍,16份技术许可证包括7个面向化肥生产的合成气工厂,8个面向甲醇和相关产品生产的合成气工厂,以及一个面向氢气生产的合成气工厂。其中包括湖北双环、广西柳化等在内的5套装置已经投产。
壳牌当然不仅仅满足于出售技术许可证,这家国际能源巨头希望能够"尽可能将技术许可证出售给壳牌可以持股的公司"。
在壳牌的客户名单里,中石化是最早与壳牌进行合作的国内公司之一,同时也是和中石化合作最多的公司。壳牌目前在唯一的一家煤气化合资工厂,合作对象也是中石化。
2001年11月2日,壳牌与中石化在北京签署煤气化合资项目协议,双方各持股50%组建了岳阳中石化壳牌煤气化合资有限公司。岳阳合资工厂也是壳牌参与投资兴建的第1座煤气化工厂。
除了岳阳中石化壳牌合资工厂之外,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和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也分别购买了壳牌的技术许可证。
但米歇尔·马克也承认, IGCC在还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IGCC比普通煤电项目的成本只高10%~15%。考虑到煤电项目的成本更低,IGCC的成本也就显得更高。"
对此,壳牌煤气化技术许可经理韩天峥认为,"项目的发展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都必须经过工业化示范阶段,然后再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此外,壳牌要想做好洁净煤能源业务,还需克服一些"水土不服"问题,例如本土客户的不满。
壳牌煤气化技术的首个客户湖北双环科技介绍,该公司原采用重油部分氧化法年产20万吨合成氨和联合制碱法生产60万吨纯碱,由于重油价格大幅上涨,使合成氨成本急剧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
同时重油制合成氨原料气在生产过程中有2%~3%的重油转换为碳黑,对环境造成一些污染。
另外,该公司指出,该技术在世界上投入商用的只有一家用于发电的公司,可供借鉴的运行经验较少,所以双环公司煤气化装置从开车至今因各种原因停车次数高达32次,共计影响生产(全公司停车或大幅减负荷生产)3067小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业内认为,目前国内已经投产的五套煤气化装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这说明Shell粉煤气化技术在化工领域的运用还不是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