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装置尿素合成动态模型及其应用 实验室研究篇
作者/来源:沈华民(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 200336) 日期: 2008-01-03 点击率:3300
1773年法国鲁埃尔(Rouelle)首次发现尿素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直到1828年,德国的佛勒(Wöhler)通过氰酸铵的异构化作用而制得尿素:NH3+HCNO NH4CNO NH2CONH2。这是人类第一次合成尿素。但是,由于有毒物的参与,该反应并不能用于尿素的工业生产。只有历史价值,它是打击生命力论的第一个有机合成反应。
此后一段时间,先后出现了多种尿素制备方法,如光气与氨反应;氨与氧硫化碳反应;氰氨化钙水解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原料难得;或者有毒;或者混合物难以分离再循环等等。经济上的不合理使这些方法始终只是停留在试验阶段,都未实现工业化。
1868年,俄国巴扎罗夫(Вауагоъ)在烧封的玻璃管中长时间加热甲铵而制得尿素,巴氏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压、加热,使甲铵脱水生成尿素:NH4COONH2 NH2CONH2+H2O
巴氏反应是现代工业合成尿素的基础,该反应的优点在于合成尿素的两种主要原料NH3和CO2,均来自于合成氨车间。原料的便宜是巴氏合成法取代其他方法的主要原因。巴氏反应已成为工业化制备尿素的主要反应。
刚开始用巴氏合成法进行尿素的工业生产,在各方面都遇到巨大的困难,经过了数十年的实验室研究,才得以解决。
作为尿素工艺的核心工序——尿素合成反应,更是围绕着与甲铵有关的两个反应——甲铵生成反应和甲铵脱水转化为尿素的反应,而展开实验室热力学、动力学的数据测定和研究,才得以认识并逐渐深化完善的。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70~80年代,众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都投入到尿素合成反应的实验室研究中。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弗里扎克斯(Frejacques)1948年发表了《工业合成尿素的理论基础》[1],文章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前尿素实现工业化的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和数据。为50年代末尿素第一代水溶液全循环法(即传统法)实现工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也对尿素合成反应相关的热数据、化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