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不是高级经理人跳槽的首选因素,他们都有自己的“职场法则”
著名的马思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人类动机出发产生需要层次的理论,只有满足了低级的需要才能满足高级的需要,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高级经理人的需求应该已经到了后两个阶段:尊重和自我实现。能够做到总监、副总裁的位置,最起码都是有房有车、衣食无忧一族。这种时候,如果想单纯以薪酬来吸引这些人跳槽,似乎并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不过,为了坐稳自己“职场常青树”的位置,高级经理人都遵循着自己的独特法则。
法则1:先创造价值
智联招聘高级猎头顾问徐荷香女士已经在这行做了近10年,她接触过的高级经理人不在少数:“高级经理人从来不会把薪酬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做猎头工作这几年来最深的感受。”
浩竹猎头总经理王长江说,“我所认识的35岁以下,特别是30岁以下,年薪过百万的企业副总以上经理人,多数都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能判断准那些产业潜力好、有活力、老板比较诚信正直、内部愿意分享的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王长江发现,现在30出头就年薪百万以上的副总以上经理人,很少人在一个企业工作2年以下就跳槽,多数是3年以上。“现在有些总监等中层经理,智商很高,每次跳槽,按多数企业制度,薪酬只增长10%、20%。但我们也看到一些经理人,他们看准方向后,专注于给企业创造价值,有的甚至吃点亏,真正创造了价值,把行业做精做透,成为稀缺人才,厚积薄发,找准机会,薪酬一下就从二十五六万涨到了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
徐女士说,在职业经理人跳槽的过程中,有一条法则是大家都公认的,那就是“要做事,先做人”。“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企业做,也不管行情和环境怎么样,始终都是‘以不变应万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目前市场上年薪的增长来说,管理制度严格的公司都不会随便给谁加多少薪,除非那些业绩特别优秀的。高级经理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身价,只能是做出业绩来,让业绩说话。”
法则2:不惧怕改变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实际上,无论男女,如果一开始选错了行当,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然而,选对行业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市场变化这么快,前几年还是炙手可热的行业,很有可能,过了几年,就不再是香饽饽了。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整体形势下滑,是选择转行,还是坚持下去?如果转行,意味着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可能将无用武之地;如果继续坚持下去,也是前途难料。对于高级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Andy最近就很郁闷,他现在的职位是北京某大型IT公司的研发总监。6年前他拿到了北京某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之后,顺顺当当地进入了这家IT公司,从研发人员一直做到了总监的位置。但是,在最近一次和同学聚会中,Andy受到了刺激:原以为自己的薪酬在同学中应该算是较高的,没想到,班上有位同学毕业后去做广告,几年下来,他赚的一点儿也不比自己少,甚至还超出自己一大截!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回来之后,Andy就有了转行的想法,不过他打算先在公司内部转岗,考虑转做销售。“其实,有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是因为受了刺激。坦白说,我在这个职位做了好几年,已经没什么挑战性,工作激情也快丧失了,我宁愿去做一份更困难、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我这个人原本就很喜欢和人打交道,在学校里也曾经是活动积极分子,如果一直埋头做研发,有点儿泯灭天性的味道。”Andy 自我打趣道。
像Andy这种情形的高级经理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这几年,市场瞬息万变,各个行业的薪酬差距也在明显加大。专家提醒:身为高级经理人,更要有心理准备和及时应变的能力。平时就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机会主动尝试行业内不同的职位,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money才能越挣越多。
法则3:选准平台
既然薪酬不是高级经理人跳槽时的首选因素,那么他们跳槽时,看中的又是什么呢?
Hugo对此的回答是“平台”。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Hugo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带着娇妻弱子,离开了曾经生活和工作了8年的北京,去了一个二线城市,从原来总公司的市场总监,摇身一变为分公司总经理。目前的薪酬和待遇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增长,但慎重考虑之后,Hugo还是决定接受这个职位,他坦言自己看重的是这个平台:“我觉得这个平台能够提供给我更广阔的空间,我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虽然刚到任不久,但是Hugo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
张不伟(化名)原来是北京某韩资汽车企业的一个技术总监。然而,虽然薪酬不错,压力也不大,但由于韩资企业并不把核心技术研发业务放在中国,他只能做些维护性的工作。张不伟认为长期如此自己会贬值,于是,他趁国内汽车企业大上自主研发项目之际,跳到有机会让他独立担纲大型研发项目的国内某汽车企业。他这一跳,薪酬涨幅不多,他却认为长远价值比较大。
对于高级经理人而言,要看清你所在的企业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选准适合自己的平台。这样,你在职场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法则4:选对老板
光选准平台还不够,还要选对老板。据智联招聘资深职业顾问郝建分析,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高级经理人离职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和老板不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什么都是老板说了算,如果高级经理人和老板在理念上发生了冲突,又没有办法说服老板,最终只能选择离开。”
所以,高级经理人在进入一家新公司之前,还要擦亮你的眼睛,设法了解你的老板,如果他是一个独断专行、听不进下属意见,或者忌贤嫉能、排除异己的人,那你就得好好考虑,是不是应该重新觅个好东家了。
浩竹猎头总经理王长江曾遇到一个企业副总李有才(化名) ,他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了9年,刚进入企业时,企业在当地还非常小,当他的同事都找机会去大公司时,他很有主见:在房地产界诈骗比比皆是的时代,这个老板对买房人非常负责任,讲信用,在当地口碑最好。他觉得跟着这个老板干肯定有前途。埋头干了几年后,他升到企业中层。2001年时,企业发生了资金周转危机,半年发不出工资,公司不少高管都走了。惟独李有才觉得老板是个有能力、讲诚信的人,应该跟随他共同挺过难关,并想办法帮老板找周转资金。不久,该公司渡过了难关,李有才也被老板提升为副总裁,如今34岁的李有才年薪为150万。
法则5:该忍耐时忍耐
康佳总裁侯松容说,面对不完善的企业,和不完善的老板,经理人有时要善于忍耐。有些经理人对老板不满就跳,跳来跳去,最后都找不着向了。
王志韧(化名)可以说是经过忍耐修成正果的典型。王志韧先在某企业担任总经理。以前他曾在一个规模最大时曾达10亿的IT企业工作。他原来的老板是一个太精明而又很不诚信的人,给员工的承诺经常不兑现,有能力的员工薪酬涨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找借口把薪酬高的人开掉,用成本更低的新人。王志韧虽然明知老板在业界口碑很差,人品也差,但他觉得这个老板能力很强,尤其是商业谈判方面,他就决心把老板做生意的精髓学到再走。于是,老板骂他,他忍着;克扣他的工资,他忍着;付出得不到承认,他忍着。精明过头的老板觉得这小子挺傻,在公司中惟独信任他,给他连升了几次职,直到副总裁。在那家企业工作了8年,把所在行业都做到精通的时候,身为副总裁的他终于找到了一次机会,跳了一次,年薪翻了3倍,达到120万。而他原来的老板由于不诚信,企业只靠老板一个人的脑袋,而不是一个团队和制度,最后决策失误,终于跨掉了。
王长江说,微软前中国总裁唐峻在担任技术经理时,有好几年没有提升机会,那时外部也有几次机会,但唐峻觉得“还不足够好”,最后终于在微软熬到了中国区总裁位置。
法则6:不妨走走冷门
“很多人盲目选择热门企业、大企业,但这些企业升职机会有限。追逐热门,不是谁都可以追成功,只有少数精英可以追成功。特别是总监、副总级经理人,越往上职位越少。因此,有时不妨把眼光放在冷门行业、放在中西部地区。”浩竹猎头总经理王长江说。
周维(化名)是一个地方性二流大学毕业生,大学时成绩也不好。毕业时,当别的同学都追大城市追发达地区时,他选择冷门,去了贵州的一个生产矿产品的企业。工作了10年之后,周维目前是该企业的副总裁,企业已经由他加入时的几千万发展到80亿,年薪为110万。“我不是最优秀的,但在那个地方,我是最优秀的。”周维说。
法则7:给自己镀金
有了好平台,找到了好老板,还是不够的。对于高级经理人,还得有危机意识,未雨绸缪,平时多给自己充电,设法为自己“镀金”。
比如,这几年,国内的MBA教育有渐渐回暖的趋势,同时针对高级管理人才,EMBA教育也愈演愈烈。有人说:EMBA是富人聚乐部,是老板班。抛开戏言的成分,表明这个圈子的确笼络了不少精英。在中国办事,人脉资源是不可忽视的。或许你在EMBA班里结识的同学,明天就成为你的顶头上司,或者你们成为事业上的搭档,去开发一个新的项目,这样的例子在商学院里比比皆是。如果希望有国际视野,到国外镀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通过EMBA教育给自己镀镀金,以此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人脉,也是高级经理人一个不错的选择。
类似于这样的法则还有很多,或许每个高级经理人都有自己坚守的信条。其实,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越做到高层、越往上走,越能凸显出个人“软性”的东西:如忠诚度、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你的人格魅力。只有当你修炼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人格魅力,你才能保证自己真正成为“职场常青树”,长得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