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企业间业务模式和产品的日趋“竞合”,加之人才流动的频繁,围绕在技术及人才上的诉讼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尤其是以技术为后盾的IT行业,更是把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看成是企业的核心元素。因此,IT企业间关于企业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也在逐年上升。从百度和天极的盗链之争到华为与UT斯达康的沪科案;从瑞星和东方微点之间的侵犯商业秘密案到日前富士康诉比亚迪商业间谍案的“开幕”……所有的这些,似乎都表明中国的IT行业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谁能够实现中国IT业的“救赎”?
富士康索赔50亿港元,一石激起千层浪
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已经与母公司鸿海集团联手在香港法院起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窃取商业机密,并不诚实地使用有关资料。
据富士康公告显示,比亚迪在2003年开始挖富士康墙脚,2005年有多名富士康高管转投比亚迪,并且没有信守富士康的员工保密协议,把多份保密文件带走,在比亚迪制定了与富士康相似的生产流程,令富士康损失了人民币51.3亿元的生意。“比亚迪违反上市条例,我们索偿的金额可以超过50亿港元”。
而去年9月,富士康两名离职员工柳某、司某,之前是富士康集团旗下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职员,目前证实两人已跳槽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以侵害商业技术秘密向深圳法院控告这两名员工及比亚迪,并要求法院判比亚迪立即停止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比亚迪方面则较为低调地表示,已打算外聘法律顾问,做好准备应对可能进行的诉讼。
此案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此案已经进入相关司法程序。
抛开富士康与比亚迪的“恩怨”不谈,透过“富士康状告比亚迪”事件,不能不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中国的IT企业怎么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怎么了?
知识产权保护呼唤“商业伦理道德”
对于富士康状告比亚迪这一事件,IT业内专家认为:“我们目前对企业之间的恶性侵权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像挖人、商业间谍等,这些应该是中国的单向知识产权值得关注的方向,这个行为真正是破坏了竞争规则,违背了商业伦理,使道德和市场经济的道德和法律体现有了诸多模糊。”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李顺德认为,知识产权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保护的问题。但是很多人谈到知识产权,就是一个保护的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律工具,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要很好地运用这样一种制度,来达到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
方兴东向还向记者表示,中国知识产权正确的道路和短期内中国知识产权的战略首要目标不是简单的保护问题,而是怎么帮助中国企业合情、合法、合理地使用知识产权,怎么在商业伦理的框架内使用,比如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种片面的强调保护会错误引导企业以保护为方向,而不是利用为主。在目前来说,任何法律应该是多重并举,能够建立市场规则和商业伦理道德,保护和激励企业创新。
和谐商业环境须各方努力
知识产权领域著名律师杨华权认为,虽然富士康对比亚迪是以商业间谍行为起诉的,但是其根本还是以侵犯富士康知识产权为诉讼依据的。
另外,据传言称,此番状告比亚迪就是去年9月曝出的比亚迪商业间谍案。富士康以侵害商业技术秘密控告这两名员工及比亚迪,并要求法院判比亚迪立即停止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企业应该有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的意识。杨华权认为,对于商业秘密,企业首先要从本身来建立自己相应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应该有相应的保密制度和措施。其次是要有相关的保密协议。既包括自己的员工,也包括自己的合作伙伴。另外是关于竞业禁止的协议,也要考虑和什么人签,要付多少的费用,这是一个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所应该全面考虑的。
中国政法大学成小霞教授指出,相关的法律还有待完善。她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对盗取商业秘密的制裁大多是针对个人行为。作为一个企业,在明知竞争企业员工跳槽或者以其他方式,把对方的商业秘密拿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纵观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对这一问题的规定不是很明确。法律的完善对于建立正当的秩序非常重要。
在完善法律法规上,也有专家认为,企业有时候通过法律途径诉讼不正当商业竞争,在时间上会显得滞后。因为商机转瞬即逝,而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纠纷。就会延误战机,造成企业赢了官司却输了市场的结果,因此在法律上应该有一个更快速和完善的机制。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建立一套符合商业伦理的现代商业文化的体系,构筑整体防范惩治体系,如设立独立的商业调查机构对商业犯罪进行取证和调查;加大对商业犯罪的惩罚力度,以商业犯罪的成本等,也是有效建立和谐商业环境的一个有效措施。良好的竞争规则和商业的伦理的建立,将有利于中国的IT企业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竞争优势才能逐渐显现。
也许富士康状告比亚迪只是国内IT业在“商业伦理”建设过程中的一次阵痛,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思索却远远没有结束,谁能实现中国IT业的救赎,实现商业伦理在国内的完善,中国IT业乃至整个中国企业都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