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求职时都想找“好单位”。然而单位的好坏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说有,那只有一个: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到处跑着找工作,早晨干干净净地出去,晚上灰头土脸地回来。累得浑身散了架似的,只想倒在床上再了不起来。那一份艰辛,一生都无法忘记。
好在经历的“艰难困苦”不太多,我较快地找到非常适合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位置。现在上班半年了,尽管收入并不像一些同学那么高,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实惠”可得,但是我地自己的选择毫无悔意。相反,我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自己的事业,因为我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去年这个时候,全班40多个同学也都和我一样,四处打探着消息,四处邮寄着材料。尽管同学之间对各自“预订”的工作单位神神秘秘,但一些比较要好的朋友之间仍然不断关心着各自的进展。到开始上报自己所找单位的时候,我偶然得知,有几个同学已经找了30多个单位,还没找到一个稍微“有点戏”的单位。我感到很纳闷:论人品、学历、专业、能力,他们都是不错的,怎么会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呢?!
后来从侧面知道了原因,他们看重的是单位的“牌子硬不硬,名气大不大”,特别是“牌子”要叫得响,听起来好听。试用的几家单位中,比较倾向于要这几位同学的,往往被他们列为“仅供参考”的范围之中。可这些单位的人事部门一点不傻,见来求职者犹犹豫豫,就开始担心到最后“没有好果子吃”。等那几位同学发现想找的“好单位”不容易找到,再想吃“回头草”时,他们已经被曾有意要他们的单位从“可供参考”的侯选名单中剔除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多次。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么大的人,怎么用别人的眼光衡量自己要找的工作单位呢?
大家都想找“好单位”,但是临到派遣时,有的同学满意,有的同学只能凑合,而有的同学还没有就业就已经准备“再择业”了,不满意的正是那几位找了30多个单位的同学。
有感于他们的遭遇,我很不同意他们评价单位“好坏”的标准,开玩笑说,你们怎么和一些美国人差不多,老把自己的“人权”标准强加给别人。好和坏都是相对的,对一个人好的不一定对另一个人就好。你说科研单位不好,可有人就适合做学问;你说当教师没意思,有的人就觉得其乐无穷。单位的好坏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同,追求也不一样。如果说有标准,那就只有一个: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