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工作经验是许多企业在招聘时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一标准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招人难”和“求职难”的呼声在人才市场中仍随处可闻,面对这一“两难”境地,人才测评浮出水面。
一、人才素质测评测些什么
自1988年我国第一家社会化人才评价机构——上海市任职资格评价中心诞生至今的十多年间,人才测评已发展成为一门集心理学、统计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专门性学科。随着人力资源第三方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人才测评,已不仅成为个人了解自己、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众多用人单位考核员工、招贤纳士时的首选高参。
据有关人士介绍,人才测评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测验,反映个人的智慧水平;二是社会成熟度的水平测验;三是行为风格的测验,它影响个体适合做哪一类工作。整个测评过程包括笔试和面试,最后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将测评结果转化成标准分数,即可确定被测者的智商、社会成熟度、价值观、行为风格等多项指标,从而为个人择业与企业选人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除了看重学历和工作经验外,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源经理的印象和直觉,这种经验论固然有时有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完备的学科体系支持,难免不无偏颇。在国外发达国家中,利用测评技术对所聘人员进行测试已很普及。据统计,英国85%的公司使用心理测试招募新人,不少在职经理也常被要求进行心理测试。
现代企业对人的要求日益丰富,除专业能力外,对所聘人员的发展潜力、团队精神、判断、计划能力等亦有了更新的要求,而欲对应聘者的上述能力做出准确判断,依靠专门的素质测评机构和人员,利用专业的测试工具和技术,无疑是最佳选择。
据报道,针对个人的人才测评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正悄然兴起,重新认识自己、指导升学就业是主要原因。其中尤以30岁左右的“大龄青年”最为踊跃。据分析,这个年龄段的人年轻并都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趋于稳重而又锐气犹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比较重视。另外,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也因种种原因而对素质测评甚感兴趣。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不足是求职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人才素质测评可以为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帮助。退一步讲,在简单的个人材料上附上一份个人测试结果,可以使用人单位更了解自己,提高求职成功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众多求职碰壁者来说,“我是谁”,已并不仅仅意味着一部电影,其实对这一设问最难回答的就是设问者本身。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到世间并没有带着镜子,他总是习惯于拿群体当作镜子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设计自己、开发自己,当今很多年轻人已把它当作“职场之重”。据说日本人就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们每到年末便主动去参加一次测评考试,根据测评结果来判断自己的来年去向,也可据此知道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取得了哪些进步,从而对自己及所能胜任的工作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这种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的方式,不但可以避免自我认识上的误区,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手段完成能力匹配和个性匹配,为个人的就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吴小姐所学专业为财会,大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财会工作,但她总觉工作不顺利,有挫折感,便去做了一次个人工作绩效素质测评,测试结果表明,吴小姐讲究人际交往策略,乐群,善于与他人交往,有创新意向,喜欢处理新问题,智商数与情商数均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她不善于严密的推断和分析,职业推荐是适合做人的工作,如人力资源管理等。据测评师讲,像吴小姐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也不能仅凭一纸报告,就轻易地转换自己的工作,必须结合自己的学历、经验、就业成本等诸多方面综合加以考虑。也就是说,素质测评在指导就业时只是一必要因素,而不能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二、专业优势与成本优势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如果真像老夫子所说的那样,花七年时间去辨才,恐怕现今任何一位人力资源经理都要大摇其头,大声说NO。在人力成本飞速上升的今天,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所招募的人才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对他们来说,所谓知人善任中的“知人”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必要的,那么,企业要达到“知人”目的,是委托专业测评机构合算呢,还是亲自操练比较合算?北京市人才素质测评考试中心测量评价室主任朱冽烈认为:从表面上看,企业花钱请专业测评机构不如自己操作划算。但实际上,由于缺少专业技术手段和专业测评经验,一般企业很难作出科学、客观的结论,如果误差较大,还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由于前期招聘工作不当,导致所招募人员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而这种损失本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见,专业测评机构的专业优势与客户的成本优势密不可分,专业测评机构的专业优势越高,其客户的成本优势也就越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测评机构业务的发展。因此,作为立身之本,许多测评机构正在不断优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