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专题阐述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的白皮书,其中一行字分外显眼,“中国青年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
35岁以下?占70%?我们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相对于35岁以上的人,他们在体力、精力、文凭等诸多方面,都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怎么却在失业人口中占了70%?35岁应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啊,怎么就没竞争力了?
宁作凤尾型
人往高处走
卫芳(女,28岁,待业)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跨国公司做文秘。去年,为准备出国留学辞去了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办成留学手续。后来也找过几份工作,没干多久就放弃了,因为无论从薪酬还是工作条件上讲,都不如原来的那家公司。我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总不能越走越“低”吧!
这种心态一直伴随着我,在家已经待了快一年了,不少朋友都劝我,随便找份工作先干着,然后再骑着马找马,可我这个人比较拧,与其找份工作心猿意马地干,还不如踏踏实实找份能做得长久些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对公司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经过一些面试,我发现,想去跨国公司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为此我找过“猎头”,但从我的工作经历上找不到一些绝对的优势,他们希望我再积累些经验。我想,如果找一些一般的公司,经验是积累了,但这种经验又未必适合跨国公司的要求,所以即使积累经验也要找个跨国公司,哪怕小一点也没关系。
就这样从7月起,我通过网络向跨国公司自荐。上周我参加了两次面试,一个已经黄了,另一个通过了初试,我很高兴,成与不成都没关系,因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我想自己迟早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潜在就业型
跳槽跳猛了以后
京Q(男,29岁)
我跳槽跳得比较猛,基本上属于脚刚落地就想跳的那种。没别的,因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进去一看也差不了多少,于是又往别的山上看。就这么换来换去的,最后再想换个山头儿都难了,因为人家一看我的简历就开始担心:怎么这小子三天两头换工作,是不是在我们这儿也干不长久?
一次在楼下理发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大哥,人家奔50的人了,可日子过得比我好,而且工作时间灵活,想多挣点儿就多挣点儿,累了就歇歇,我马上就感觉这工作特别适合我干。什么活儿?班车司机。
当然,我说的班车司机不是给大企业、国家机关开班车的司机。我是带车求职,自己找的,什么合同都不用签,一个月给我3000块,工作日一天两趟,双休日还可给旅行社拉点活儿,一天500到800不等,把油钱、养车钱除去,一个月也不少挣。如果还不知足,可以往歌厅酒吧跑跑,那里的服务员下班较晚,一般都是打车,人多了坐不下,人少了费用又高,所以给我们留了个挣钱的缝儿。我开金杯车拉她们,一下上十个也行,费用比打车低不说,再加上这种活儿一般都是有朋友介绍,安全上有保障,不光她们有保障,我也有保障,所以生意还挺火。
嫁作人妇型
这份“工作”也不轻松
艾文(女,32岁,待业)
对于女人而言,我一直觉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生活品质,似乎有房有车才算达到温饱。女人如果去工作的话,不是不成,我认为最好是在婚前,嫁人后得照顾家,得生孩子,这必然要影响工作,影响工作就是影响收入,影响收入,生活品质就要下降。
嫁得好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烦心事,收入由老公来完成,你只要把家照管好就行,这样你的压力就少得多。我的一些朋友婚后还在工作,她们常跟我抱怨很累,工作压力本身就大,还得管家,而且老公和自己的工作都不稳定,随时都得准备着被公司开掉。所以必须有所积蓄,可还得供房、供车,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我有时就半开玩笑地跟她们说,看,还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吧!她们也跟我开玩笑,让你今天美,你老公哪天不要你了,看你怎么办!我就骂她们臭嘴。她们说得也很实在,我是有这种潜在的危机感,但我又不是不能工作,他不要我了我还可以去工作,有什么了不起的。再者说了,女人光嫁得好还不行,还得会经营夫妻感情,因为嫁得好不代表就不要感情了,而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所以我这份“工作”也不轻松呀!
脆弱胆小型
不服不行
古桐(男,34岁,食品销售主管)
我始终弄不明白,35岁与34岁或是36岁在就业方面有何实质的差别,但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过去,“35岁现象”都实实在地围绕在我们身边,看看那些报纸、网站或是招聘现场的广告,大都要求应聘人员的年龄要低于35岁,我不能理解。
今年我已经34岁了,公司的业务正处在一个上升期,所以我的工作还算稳定,但我知道商场是瞬息万变的,谁也不能保证它永远处于上升期。而且中国有句俗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我迟早也会面临再就业的状况,但每每想到“35”这个数字,我对自己就没了信心。
压力,一股强大的年龄压力压得我喘不上气来。因为房贷、车贷还差不少,因为还要结婚生子,难道真如有些人说的,“35岁就该退休”吗?我不服气,我也不能服气,这简直没有任何道理。但看看我身边的同事,35岁以上的真不多,这样的现实又不能让我不服。
“面对现实”,是我们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素质,35岁是任何人也无法回避的,它是个自然规律,所以无论服与不服,我们必须面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面对似乎越发地脆弱了起来,以前为一件工作上的小事敢与上司争个脸红脖子粗,现在不敢了,因为怕积怨,因为担心因小失大,担心失去工作,所以惟有时时谨慎、事事谨慎,哪怕再有能力也一样。
设想假如型
假如自由职业也算是一种职业
继荣(女,33岁,自由撰稿人)
当“35岁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也就30来岁,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危机感,因为我只有大专学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重新规划,抛开能力不谈,因为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很虚,一时间很难得到证实,而从年龄上谈,我已经有些“老”了。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自由撰稿这条路。从某种角度讲,我应该算是个永远的失业者,因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各类公司都未能给我这类人提供职位,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收入,我靠爬格子挣钱,有人把我们这类人叫“自由撰稿人”。这算是一种职业吗?如果是,那我又永远不会失业,哪怕我活到100岁也如是。但不失业并不能保证我月月有收入,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没有月收入的职业呢?
我们现在所说的就业也好,失业也罢,往往是以收入为界限的,有收入就未失业,没收入就失业了,我觉得这并不准确,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职业也在不断地涌现,如大家已经知晓的“职业股民”“职业彩民”等等,他们的收入是不稳定的,而且很可能会赔钱,但这又算不算是一种职业呢?
无论是“自由职业”“职业股民”还是“职业彩民”,假如这些都算是职业的话,那35岁并不是一个问题,而且可以肯定地讲,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你会越发地具有竞争力。
专家观点
供需不平衡 堆起35岁这道坎
郑东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35岁在就业年龄上是个重要界限,用人单位多不愿招用,特别对于女性更是如此。这不仅违法,属于年龄歧视,也有悖常理,因为即使女性,一般退休年龄也得在50岁,不至于提前十几年就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这确实又是社会就业和单位用人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首先是劳动力供给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是基本国情,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上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以亿计,城镇下岗失
业人员集中,此三股劳动力俗称“三碰头”。用人单位既然有那么多劳动力可以选择,当然是要年轻的,所以35岁以上的人缺乏就业竞争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除了供给因素,还有需求因素。那就是就业增长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二是加工工业。这两大行业要的是体力,要的是年龄,甚至是黄金年龄段的劳动者。加工企业要的主要是18~25岁的劳动者。两大因素加起来就使得就业年龄上限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但是,在某些行业也不尽然。这几年,月嫂、宴会嫂,甚至空嫂都有了。可称为“嫂”的肯定不在35岁以下,说明35岁以上的就业或再就业也不是不可以,尽管只是少数。各种“嫂”一般都有相当的素质,经过专门的培训和选拔。她们的出现表明,劳动者的就业靠素质,要靠素质去延长就业年龄。
最近两年,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出现了“缺工”现象,闹起“民工荒”,从广东、福建到浙江,甚至更多地方都相当普遍和相当严重。据估计,仅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企业缺工就达200万人以上。
细分析,其中有很多因素。比如加工企业工资低,还发生拖欠和克扣,劳动条件差、工作艰苦,使很多劳动者不想进入或退出了这种行业。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两大行业的因素。他们不仅35岁以上的不用,而且25岁以上也不愿用,在这种用人观念和用人行为的引导下,稍大年龄的劳动者就都不敢出来,致使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有些企业招不到工的现象。
“民工荒”足以说明,企业用人观念和行为是到了该转变的时候了,同时也说明,35岁的人并非没有竞争力了,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出了偏差,而这个偏差来自我们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
正确认识和促进青年人就业
葛道顺(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年轻人就业难,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中,35岁以下占很大比重是一个共性现象,但并不能说明,35岁就没竞争力了。
青年人的实际失业比重会降低,但就业压力巨大
登记失业率代表与原工作单位完全解除了劳动、工资及福利关系的存量劳动力和尚未进入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在劳动部门登记为无业的人数占城镇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比率,所以登记失业率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失业的真正状况。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存量劳动力中,大量的下岗、在岗无工资等尚未与原单位脱离关系的职工并没有登记为失业,但他们实际上处于无业状态,不可能再回到原单位上岗。据专家估计,下岗人群总数应该超过登记失业人数,其中90%以上是35岁以上劳动者。另一方面,35岁青年人就业灵活,职业流动频繁,隐性就业较中年人普遍,所以实际失业人数应该比登记人数要少很多。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青年人的实际失业比重会远远低于登记失业统计的70%。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青年人口规模大,每年新成长劳动力数以千万计,就业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青年人失业率上升多源于不愿就业
青年人失业率上升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发达地区也同样如此,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经济出现后,体力劳动者地位下降造成的。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青年失业比重超过70%,但青年人求职的主动性不足。上海今年一季度用人单位共发布17.9万个招聘岗位,求职人数达23.4万人,每100位求职者只有76个岗位可供选择。与此相反,17.9万个岗位中,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8.1%,绝对需求在12万人以上,但实际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只有5万多人,每个年轻人至少有两个岗位可以选择。这些岗位基本上是体力劳动性质,其中六成只要求高职技校、中级技能证书即可,与上海青年人的劳动技能素质基本适应,但由于上海青年人就业期望较高,导致多数年轻人宁愿待在家里。
应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青年人就业
为促使青年人走出家门,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相继采取了“工作福利”政策,即规定青年人只有参加一定量的工作才能享受一系列国家福利。在我国现阶段应该相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青年人就业:第一,重塑劳动最光荣的优良传统,尊重体力劳动的成果,帮助青年人转变就业观念;第二,扩大青年期的职业技能教育,增强青年人的可就业性;第三,倡导招聘单位放弃工作经验等无实质意义的附加条件,向应届毕业生敞开就业大门;第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给只具有初级、中级技能的青年人创造发展空间,消除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