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及合作部总经理 徐 莹
嘉宾语录
窗口期的拉长与缩短和税率的变化、国际市场的价格都不是最终决定国内出口量的主要因素,出口量最终是以市场的供需关系作为决定因素,要看整体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这应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
化肥行业国内外形势不乐观,从二元素(NP)的原料看,二元素后市发展也不乐观。企业依然在盲目地扩大产能,磷肥和氮肥的产能或大于国内市场需求一半以上,需要市场给予消化;磷肥出口价格迟迟没有签订,且由于6月3日印度(MMTC)氮肥招标后,尿素整体市场又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下滑,二元素复合肥价格因此无法套算,出口市场一时陷入僵局。目前,二元素出口印度订单仅为10万吨左右,后市还需看磷肥对印度出口价格的尘埃落定。
产能过剩越演越烈
以氮肥为例,氮肥的供应量还在持续增加。徐莹说:“今年上半年氮肥产量增加264万吨,主要是新疆、内蒙古、陕西周边的新增产能,下半年可能会持续释放出500多万吨的新产能,全年的新增产能达到800万吨。但是今年国内的需求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内的农业需求维持在4400万吨左右,工业需求1100万吨,整体加起来为5500-5600万吨。按照氮肥协会前期公布的数字——厂家87%开工率计算,全年产能在6600万-6700万吨,实际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或剩余1000多万吨。去年是氮肥出口量的历史高峰,大概为693万吨,如果今年还能继续维持去年的出口量,仍旧要剩下400-500万吨的库存,所以供大于求的局面是肯定的,市场需求肯定不足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
国内外磷肥市场对接
据徐莹介绍,去年年底,东北磷肥市场经销商备肥谨慎,备肥量不多;加之今年开春以后,东北天气持续低温,使得农用季节推后,造成了喜氮的玉米整体种植量减少,喜磷的大豆的种植量相对增加,64%的磷肥还出现部分地区脱销的情况。即便如此,从国内整体市场来看,对于贸易商而言,磷肥销售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的状态;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的磷肥价格被迫成为“高价区域”,这种情况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接落差很大,使得国内出口价格倒挂更为严重,国内生产型企业出于国内情况和成本所限,磷肥出口价格主要提交在520-525美元/吨之间,印度则不接受此价格,谈判陷入僵局。且印度采取声东击西策略,以购买沙特货的价格来制衡国际磷协的价格,逼迫中国企业妥协。
二元素原料价格待敲定
二元素出口更险尴尬境地,由于其原料出口价格迟迟未确定,无法估算其出口最终价格,二元素出口处于等待状态。据徐莹分析,印度是个化肥进口大国,原来它对国际市场谈判话语权不够,所以印度想方设法获得低价进而提出NP概念。为了打击国际磷肥供应商的信心,印度采取用进口两元素来替代磷酸二铵的方式来应对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价格,通过这种方式给国际二铵的出口商施加压力。结果显而易见,去年和今年的国际磷肥价格确实很低。对于印度而言,磷肥、NP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配方的转换而已,磷肥和NP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磷肥与NP在同一时间段出口,NP的出口量受其影响会减少,且由于2011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二元素复合肥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存货严重结块,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中国复合肥产品的对外声誉。
出口政策调整相对利好
今年的磷肥和NP的出口窗口期向前向后各延长15天,税率从7%调整到5%,氮肥窗口期没太多明显的变化。徐莹认为,窗口期的拉长与缩短和税率的变化、国际市场的价格都不是最终决定国内出口量的主要因素,出口量最终是以市场的供需关系作为决定因素,要看整体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这应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当然,窗口期的拉长,意味着贸易商有更长的时间去卖货,贸易商的买点和卖点选择更多了,基于理论上的分析,时间长贸易商相对会“安全”一些;至于税率的变化,主要受惠的是生产型企业,因为国家相应地折让了2%-5%的关税,折让到生产企业身上,贸易型企业的销售最终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记者调查
印度方面谈判已经变得非常“老道”,它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逼迫中国企业竞相压价妥协,印度方面基本判断出中国的供给与需求,反而不着急购买肥料。中国企业莫要急躁,竞相压价的结果最终受益的是他国,受害的是“自家人”。
非洲市场将会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按照往年的二元素的出口量,二元素对非洲出口量为8-10万吨,考虑到非洲国家的财务状况,非洲市场的增长将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非洲投资风险高,国内贸易商需谨慎。(刘 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