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与中盐安徽红四方、广西贵港丰收肥业联合完成的“控失化肥的创制及其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安徽省林业厅、中科院农业科技办公室以及合肥物质研究院相关领导出席。来自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大等七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和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副主任谢耀坚分别担任鉴定会专家组主任和副主任委员。
项目组代表向与会专家就技术成果等情况作了详细汇报,项目主要负责人余增亮介绍了八年来项目组从化肥团聚现象的发现、化肥控失概念的提出、化肥控失技术的发明、机理探讨以及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的自主创新过程。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成果,认为项目组发现了凹凸棒土等天然材料经改性后自组装微纳网络对化肥分子的团聚作用,创制了以控失助剂等为核心技术的控失化肥,并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产业化,对促进林业丰产和林区面源污染控制等具有双重作用。此外,控失化肥技术机理独特,在思路、技术和方法上均有创新;成果具有原创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肥控失机理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
专家认为,项目研究并揭示了化肥主要营养元素与化肥助剂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材料改性提高了助剂与化肥分子的结合力,增强了保肥、保水功能。这种机理研究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了化肥控失技术、功能评价方法和助剂材料快速筛选等技术体系的建立,筛选出一批有应用前景的、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凹凸棒土的可再生材料。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专家认为,项目选择林业中的桉树作为代表树种推广应用化肥控失技术是完全必要的。针对桉树土壤酸化趋势,以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为切入点,通过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力自组装成微纳网状结构、化肥分子沿网状结构结晶生长形成团聚体,研制并生产出桉树专用控失化肥,限制肥料在土壤滤层中的迁移和挥发,达到保肥、保水、增加材积量、增效的目的。自2008年以来,桉树专用肥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地桉树生产中推广应用23万吨,施用面积达420多万亩,增加桉树蓄积量256万立方米、创新增效益18亿元。同时,减少了向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转移氮磷元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控失化肥的创制和应用将通过千万农民的手从源头上遏制化肥的流失和挥发,鉴定委员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控失化肥在农林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据悉,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瞄准国家林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离子束、强磁场、生物技术等交叉科学研究平台,在能源林培育、绿色防护和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方面,力争取得创新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重大成果,为国家和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发展、生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