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中,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各化肥企业的主动抉择。一些化肥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道路,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产业链。同时,业界呼吁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声音越来越多。
迎来转型+整合
四川美丰今年以来积极布局车用尿素市场,变身“隐形环保股”;云天化上半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增加了磷复肥、磷矿采选两大主业;六国化工近期更改公司章程,增加“食品级二氧化碳、液氨”项目,拟充分回收公司副产二氧化碳供给同地区兄弟企业制造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等新型材料,同时也可用于碳酸饮料等食品行业。
六国化工董事长黄化锋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通过完善产业链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技术研发和营销推广等活动提升产品市场份额,从化肥生产企业向化肥服务企业转型。
此外,公司正在以“磷化工”为核心向外扩展,子公司鑫克化工发展良好,企业已经从单一的化肥企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延伸;公司时刻关注世界化工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用全球眼光考量自身发展。
黄化锋认为,化肥行业从2007年开始进入重新洗牌时期,预计未来两年化肥行业仍将处于不景气状态,企业需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合理投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调整公司产业结构。
十年之后,中国的磷复肥生产企业将集中在云南、贵州、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区域,可能只有十余家企业有生存空间,磷肥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他同时表示,六国化工将不再新增化肥产能,未来可能通过并购、股权互换或贴牌生产等方式扩大公司市场规模。
此前,中化化肥执行董事兼CEO冯志斌答媒体提问时称,面对内地化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公司暂时不会新建产能,亦不会在“红海市场”里盲目杀价,但会密切关注同行及市场情况。冯志斌认为,发达国家化肥使用率高达65%左右,而中国仅为33%,未来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磷肥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认为,未来化肥行业将向精细化发展,随着“测土配方”逐渐被农民接受,不少企业针对不同区域土壤和气候不同,实现“大配方小调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广控释肥、水溶性复合肥等新产品,在缓控释、硫包衣等概念上做文章,获得市场认可。
武希彦呼吁,可在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开化肥出口限制,取消淡旺季关税政策,统一实行零关税。同时国家可考虑减少和取消化肥产业各项国家优惠政策,加速化肥行业洗牌。他同时表示:“目前该问题具有复杂性,化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战略安全的特殊行业,目前不少企业都依靠政府补助生存,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市场化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呼吁市场定价机制
近几年来对“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呼声逐渐高涨,业界建言实现化肥价格由政府限制价向完全市场价过渡,形成完善的市场定价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2006年后,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我国化肥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整体产能已属于过剩状态,货源和价格稳定。由于我国化肥行业集中程度不高,如果政府取消优惠政策,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价格混乱可能难以避免,将使各化肥生产企业面对潜藏的原料成本上升和价格战风险,同时将会对化肥流通企业,特别是承担起国储任务的企业带来一定压力,不利于平抑化肥的市场价格,短期内可能造成“肥贵伤农”。
但产能过剩的问题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因优胜劣汰而得到根治,一些实力不济、管理不善、环保不力的企业将会倒下或被兼并重组,从而加速行业洗牌,解决资源浪费、环境保护等问题,实现化肥行业良性发展。
生意社化工分社社长张明认为,化肥行业的优惠政策取消是大势所趋。
自2009年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推进化肥价格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将国产化肥出厂价格、除钾肥外的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2010年起国家陆续上调了化肥行业的优惠电价、优惠煤价、优惠天然气价、优惠铁路运输价格等。2013年2月,铁路总公司下文通知货运上调1.5分/公里,其中,从2月20日起一向享受优惠的化肥运输,运价涨幅高达18.13%。
根据工信部出台的《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氮肥、磷肥和复混肥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2家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进一步壮大。《规划》同时显示,目前化肥企业仍享受部分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享受天然气、用电和铁路运输等优惠价格及免征增值税。
“应当控制、减少或取消政府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同时放开化肥的价格、进出口和加大打假力度,通过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来调节化肥生产经营。”六国化工董事长黄化锋认为,“化肥企业将会在低迷的行业状况中迎来市场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