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年时间研发新型肥料,产品成型后又用两年多时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作物涵盖瓜果、蔬菜等几十种作物。日前,记者随华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教授石林探访钾钙硅肥在韶关等地作物种植基地实验情况,亲眼见证了其增产效果。以华南理工大学为首的科研队伍利用脱硫灰渣和钾长石生产钾钙硅肥的田间试验,不仅证明了这种肥料的安全可靠,高频率、大范围的“井喷”试验示范效应,也为中国难溶性钾资源产品推广辟出了一条新路。
技术步入成熟
2011年,在国内科研院所的努力下,利用钾长石生产钾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当年,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分会和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环境保护技术设备公司共同研发的“利用钾长石和脱硫石膏生产钾钙硅肥技术”进行了成果鉴定。经过两年的研究摸索,这项技术更加成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石林教授指出,该技术经过各项试验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通过自主研发的低温助剂,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分解钾长石,反应时间缩短到0.5小时,生产能耗和成本较低;二是可利用电厂的烟气脱硫石膏和化工磷石膏、电石渣、纯碱白泥渣等目前国内几大难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与钾长石反应生产出一种适用于酸性土壤的钾钙硅肥,具有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新型钾肥的双重效益。肥料生产过程符合环保理念,没有固体和液体废弃物排放。同时,研发中已特别注意到避免有害成分的进入,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可靠。该产品还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
试验增产明显
石林教授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该肥料在试验中表现出“技术先进、原料成本低、原料来源丰富”“能耗低、成分稳定”“增产效果好、作物品质提升”“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等四大优势。课题组通过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水稻、木薯、甘蔗大田试验表明:每亩施用50~75公斤钾钙硅肥作为底肥,作物增产率可达11.12%~23.30%,平均为15.54%。而且木薯的淀粉含量、甘蔗的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据了解,广东省的土壤特点是钾、硅、钙、镁和硫较为缺乏,而且90%的土壤呈酸性。钾钙硅肥的问世给当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广东韶关、惠州、广州等地的农技推广部门、农资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都对这种富含南方土壤普遍缺失的营养元素且具有弱碱性特征的肥料充满兴趣。
推广前景可观
有了大范围的试验和前期铺垫,目前钾钙硅肥已经步入了现实推广阶段。
与常用的氯化钾、硫酸钾相比,钾钙硅肥虽然钾含量较低,但由于多种中微量营养元素综合作用,养分均衡,能改善土壤质量,增强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所以实际效果优于常用的钾肥。记者接触的多家现场考察的意向企业表示,该肥料主要由天然的矿物质转化而成,土壤本身也是由石头风化形成的,石土同源,亲和力好。因此,钾钙硅肥还是一种很好的土壤改良剂,能疏松土壤,用得越多,土地越疏松透气,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一位投资人士指出,该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华南地区酸性土壤面积约1057万公顷,若按每公顷土壤施用750公斤计算,可消化此类肥料800万吨;若按平均增产率15.54%、每亩粮食产量400公斤计算,每年可多收粮食985万吨。可见,目标产品的开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采用此方法处理工业废渣,每年可减少大量的废渣排放,避免大量的堆积用地,消除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二次污染。为此他也建议,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并在酸性土壤地区推广应用。(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