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间,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实际运行331天,累计产量17.3万吨。目前装置日产量已提高至580吨左右,且产品完全符合GB/T-4649-2008石油级乙二醇质量标准,优等品率达到100%,受到多家聚酯企业的认可。”昨日来自通辽金煤的这则消息不仅意味着国内首套大型煤制乙二醇顺利达产,还标志着此项技术已日臻成熟完善,具备大型商品化生产条件,将对国内乙二醇生产带来重大变革。
通辽金煤应用的煤制乙二醇工艺技术全称为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其主要工艺流程为:CO气相偶联合成草酸二甲酯,即CO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亚硝酸甲酯反应生成草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通过加氢串联反应,最终生成乙二醇。
据通辽金煤第一大股东丹化科技副总裁张锁仁介绍,2005年,丹化集团、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和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始煤制乙二醇的联合攻关,先后建成了300吨/年中试装置和1万吨/年工业化试验装置。2009年3月,煤制乙二醇成套工艺技术通过了由5名院士担纲的专家团队的成果鉴定。2009年底,内蒙古通辽金煤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建成投入试运行,首批产品问世。随后,装置进入优化调试阶段,先后打通了所有工艺技术节点。在2012年6月11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表彰了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12项新成就新进展,其中以通辽金煤为代表的煤制乙二醇技术名列第5位。
国内首套大型煤制乙二醇装置历经磨难终“达产”
张锁仁告诉记者,与石油路线相比,煤制乙二醇有诸多优势。其中最突出的是CO资源的综合利用。该路线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使之具有抗衡中东进口乙二醇的能力,改善国内供应结构,并使生产企业获得良好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可节约大量石油资源,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且该工艺路线短,节能环保,安全稳定。
通辽金煤煤制乙二醇是唯一一家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企业,被例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化重点示范工程。另外在河南等地,运用该工艺技术建设的5套20万吨/年乙二醇同类装置也都陆续开车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