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利用的废弃物不处置或处置不当,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危害人畜禽健康。废弃物制肥是变废为宝的一条途径,但当前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具体难在哪儿?如何加快废弃资源在肥料中的应用?近日,在湖北荆州召开全国废弃资源在肥料中的应用高端论坛上,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废弃物带来严重危害
来自农业部的最新统计,农业已经超越工业成为中国最大面积的污染产业,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据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介绍,中国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肥料过量导致水质污染问题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化问题严重;土壤污染加重,食品安全堪忧;巢湖、太湖等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农业上化肥和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
“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较高,而利用率却很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流失,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通过农田径流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造成水体面源污染。”周建斌说。
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徐永平教授告诉记者,废弃物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疾病传播。世界上有250多种人畜共患病,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动物粪便进行传播;二是水污染。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如N、P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含有的重金属离子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三是空气污染,散发臭味,滋生蚊蝇;四是土壤污染。虫卵等造成病虫害,农作物减产;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富集;抗生素破坏土壤菌群结构。
据了解,中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化肥使用存在着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使中国土壤丧失生产力。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生态恶化,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连年种植,化肥滥用使得土壤生态破坏,土传病害猖獗。”徐永平说。
废弃物肥推广有四难
近几年来,随着农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越来越严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越来越低,土壤微生物菌群遭到破坏,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肥料利用率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农作物生理病害频发。
全国新型肥料行业研发协作联盟理事长邵建华认为,微量元素肥料是中国沃土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肥料。中国土壤缺素,尢其是中微量元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测土配方施肥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微量元素的用量越来越大,中国微肥的研究与施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单一无机微肥已成为微肥中的主角,有机微肥的用量也在逐步增长,但由于这些微肥价格高,使大面积的使用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面对发展废弃物肥料面临的困惑,江苏省农委耕地质量保护站推广研究员黄彬总结为“四个困惑”:
一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废弃物肥料生产与其他肥料生产一样,都要经过科学加工,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应做到“无害、达标、有效”。而不少企业产品质量有问题,如人畜禽粪便发酵不到位,秸秆腐熟剂施后秸秆不能如期腐熟,无机废弃物有害物质超标、或者有效养分含量不达标、或者养分利用率极差等等。
二是农化服务跟不上。好肥料实现好效果就必须科学施用。否则,直接影响产品的推广销售。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不错因售后农化服务跟不上,农民使用方法不当,肥效不能预期发挥,用户自然不接受。事实证明,农化服务好的肥料市场竞争力强,好推广。废弃物肥料也是新肥料,加之,废弃物生产的肥料,农化服务水平要求更高。
三是监管体系不到位。一方面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人为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导致可利用的废弃原料不准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产品而延缓上市,具备生产条件而没有某项指定设备就不准生产等,使很多肥料企业丧失信心,阻碍和影响废弃物肥料的快速推广。一方面该推的不推,不该推的推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推广10多年,等比例、高含量的氮、磷、钾复混肥仍然占主导市场,功能性、绿色化的废弃物系列肥料占比甚微。一方面该研发的不研发,不该研发的研发了。主管部门应该研发可信度高、稳定性强、普及性好的检测仪器和方法,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废弃物肥料产品的质量和推广价值,而目前恰恰暴露出这方面管理的弱项。
四是政策扶持不落实。废弃物肥料是低能耗、无害化的变废为宝,是减量化、优质肥料化的生态环保,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肥料,政府投资反而极少。同时,已投资的该相关项目,在投资效益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植物秸秆肥料化处理不能仅靠目前招标的“秸秆腐熟剂”。
推广还难在“无利可图”
农副工业废弃资源在肥料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学科协作攻关,才能真正以最低的成本处理“三废”,以获得高质量的肥料,才能做到“以废治废、化害为利”,综合利用农副工业“三废”生产肥料。事实上,并非如此。
“推广废弃物肥料,是最经济、最环保的利用途径,难就难在‘利益驱动’。”黄彬直言不讳地说。他认为,具体表现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农副产品优质不优价。目前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优质不优价,真正放心的农副产品很难吃到。追究原因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消费者良莠难辨,加之奸商扰乱物价,劣质低价产品市场率居高。这样,挫伤废弃物肥料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二是施用单质化学肥料仍然不减产。多年来,农民一直靠氮、磷、钾化肥种田,虽然过量使用氮素、磷素化肥后,农田中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但是,农产品产量并未明显减少。在当前农产品数量市场状况下,废弃物肥料市场自然不会上扬。
三是监管人员吃“皇粮”不想管。废弃物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废弃物来源单位、废弃物肥料生产企业和相应的隶属管理部门若干。因此,研发、监管好废弃物肥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吃“皇粮”的公务管理人员来说,在可用废弃物和废弃物肥料标准审定、生产登记许可等方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废弃物肥料的健康发展。
四是处理“垃圾”脏、累、贱不愿干。大化肥生产已成为国家、地方的支柱产业,生产工艺稳定,规模效益较好,政府支持有保障。而现行废弃物肥料生产企业刚起步,生产工艺尚成熟,投资规模不大,启动市场较难,加之又脏又累又无“名气”,人们对该行业不感兴趣。
邵建华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可用于肥料生产的农副工业废弃资源主要是富含有机质和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三废”。这类“三废”资源分布广、数量大、污染重,如不考虑综合利用,要想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费用很高,高昂的治理费用使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有的企业为了生存,就跟环保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治污设施成为摆设,能偷排则偷排,如果将这些废弃资源用于肥料生产,不但不需花钱治废,多数还可获利,有效提高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多措并举才有大发展
利用农副工业废弃资源生产肥料,成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那么,废弃物肥料化如何有效推广呢?邵建华认为,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以废治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就某一种“三废”而言,孤立地看是废物,消极地治理,变有害为无害不但治理费用高,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如采用“以废治废”的方法,不但可化害为利,而且可变废为宝,不但彻底治理了“三废”,还可为企业盈利。
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组合。就某一地区而言,可用于作肥料的有机无机废渣种类较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制取最好的肥料,同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根据本地的资源组成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合理组合。由于废弃资源价值低,不便长途运输,只能就地取材。
三是因材定方,按方寻废,以废治废。当某地有某种主要废弃资源可用于肥料时,可以此废弃资源为主,拟定生产某种肥料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此种“三废”的方案,利用该“三废”的辅助原料即其它“三废”,则可就近寻找,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主要“三废”。
四是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多层利用,物尽其用。同为废弃资源,为了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则应采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多层利用,物尽其用”的方法。
对于废弃物肥料推广对策,黄彬也总结了四个对策。
第一是跳出农业搞农业,跳出肥料搞肥料。生产废弃物肥料涉及多学科知识,不能局限于农业,也不能局限于现有肥料本身。植物秸秆、人畜禽粪尿等本身就是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储量大,有机肥料企业生产比较熟悉。但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污水处理、造纸、医药、化工、冶炼、煤电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或副产品储量也很惊人,开发空间极大。所以,致力于废弃物肥料研发工作者应该打破常规,走出去,渗透到相关行业中,与志同道合者并肩作战,废弃物肥料事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是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废弃物肥料生产技术比普通肥料生产要求更高,主要是增加了前期的无害化、优质化处理过程,必须按照相关肥料标准生产,这就需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遵从相关专家意见,科学前期处理,科学专用配方,科学生产工艺。
第三是科学强化监管体系和农化服务体系。废弃物肥料生产也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监管体系,形成真正科学的、民主的专家调研、评估、决策和督察机制。行政主管部门要敢于“创”,不怕“错”,有错必纠;切不可“宁不做,不可错”、“错不纠,纠无颜”。同时,行政搭好台,企业要唱好戏。即使是优质废弃物肥料,若不能科学使用,也不可能得到预期效果,进而直接阻碍该肥料的推广应用。市场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农化服务跟上了,废弃物肥料才能越推越好。
第四是得到政府帮扶和用户认可。废弃物肥料是集生态环保、农田增肥、农业增收、农产品提质的人类健康产业,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和推广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提高用户对废弃物肥料的充分认识和施用积极性,确保科学研究、科学生产、科学使用,做到用户得益、大地得益、当代得益、子孙得益。(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