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化肥、农药行业当前经济运行不很稳定,下行压力大,与日益突出的行业结构性过剩不无关系。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通常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占用资源不产生效益,而且还在积累风险的这类“僵尸企业”无疑是经济运行中一个很大的疾病,对整个行业效益提升是负面作用。农资行业,尤其是氮肥行业不乏也有这样的“僵尸企业”。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改革”作为关键词之一,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任务,实现五大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向“僵尸企业”开刀。李寿生会长在发布会上表态,石化行业也将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取得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质性突破。全行业要通过淘汰落后和淘汰“僵尸企业”等措施,有效化解一批过剩产能,同时促进产业优化重组,着力培育新的行业经济增长点,从而提高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正在快速升级的市场需求。
正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拿“僵尸企业”来说,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这是农资行业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央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的当下《人民日报》1月11日刊发题为《别让僵尸企业挡了路》的文章,该文指出,清理“僵尸企业”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企业沦落到“僵尸”这个地步,原因很复杂,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是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化肥行业,尤其是氮肥行业,部分企业一年到头亏损,致使整个行业去年亏损额高达56亿元,部分企业占用着资源,继续走同质化的老路,丝毫不贴近市场需求,而是靠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线的价格血拼市场,这些“僵尸企业”的日子应该不多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拦路石”。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这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希望通过清理“僵尸企业”为行业提质、增效带来更多的活力。(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