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可算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大家对“改革”耳熟能详,陌生是因为“供给侧”这个新名词容易是似而非。“供给”一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计划经济时代最有名的口号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但今天说的此供给非彼供给。以国人曾经狂购的日本马桶盖为例,很能说明区别。
马桶盖是现代生活居家必需的用具,中国大量生产供应,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漂洋过海一掷千金到日本去背回马桶盖?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价格优势。在美加边界,曾经有一段时间大量美国人专程过境到加拿大购买马桶,当然也包括马桶盖。研究人员发现,产品质量两国不相上下,唯一的区别是加国马桶商品的税收低于美国,造成了价格上的优势。美国人精打细算发现,加上油钱后,还是加拿大的马桶便宜。于是选择了跨国购马桶。但这个案例不适合中国人跨国购日本马桶盖。因为日本马桶盖动辄上千,显然不具备价格优势。这就涉及第二个原因产品品质。国人之所以越海购日本马桶盖,完全是因为日本产品质量和功能上的突出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享受。
从小小日本马桶盖,我们看到现在的“供给”不同以往计划经济的诸多特点。计划经济的供给是封闭的、不可选择的。那时保障的是最基本的温饱范畴;如今的供给是开放的、世界的、共享的,它能提供的早已经超越最基本的需求,更多体现了个性化、健康时尚的需求。如果我们的供给侧没有这个眼界,市场总有一天会被不知道世界哪个角落的产品顶替掉。看看农资行业,现在国际上紧俏产品、新型产品都会第一时间推向中国市场,尤其是适应水肥一体化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不少都瞄向中国。以金正大为代表的一批农资企业,主动向外学技术、求经验。这个“供给侧”显然是把自己对中国农业的肥料供给摆在了世界舞台上,接受挑战,提供挑选,实现供给。
小小的日本马桶盖还提示我们:当今的市场已经进入到品牌、品质的时代。如果我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价格战、价廉物美的阶段,是无法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链中谋得更多效益的。如果产品永远停留在用两亿件衬衫换人家一架飞机的水平,不仅无法获得规则制定、品牌溢价,甚至在更廉价的国家和地区竞争下,“中国制造”的地位都前景堪忧。因此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必须依靠创新、技术、服务,而非仅仅靠大块头。中国钢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能,但连圆珠笔笔尖的圆钢珠都生产不了,如何自处?国内的市场不振,国际之路又被欧洲人上街游行以“低价倾销”抗议我们,情何以堪?化肥行业也属于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一味投资扩规模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作为“供给侧”该如何提供过硬的产品,如何供给“三农”真心需要的服务,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
当然,对于某些国人来说,购买的所谓日本马桶其实是国产的,为此,在推行供给侧改革,提供过硬产品的同时也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以真正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赵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