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这成为“两会”的焦点话题。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省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问题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
会上代表委员们表示,不能再将农业仅看作粮食、蔬菜生产,而是要加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要数量更要重质量、效益。“要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顾家雯委员说。
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省人大代表王连贵提出,要主动对接新需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等,让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乡村旅游要强化规划引导,改善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服务设施。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乡村旅游,留得住乡愁,又能满足群众过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王连贵说。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打开农业增值通道的“钥匙”,“要优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扶持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金鹏委员呼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引入,是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变革的催化剂。省人大代表刘树生呼吁,要用好“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农业生产的改造升级。
构建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
省人大代表王义太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是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村负责人,对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有着深刻体验。“以前村民习惯使用化肥、农药,虽然产量有保障,但质量得不到认可,销路不好。”王义太说。现在村里种植了1000多亩无公害蔬菜,使用有机肥,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品质提升价格卖上去了,总收入反而提高了很多。“要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王义太建议。
王义太的理念无疑符合绿色发展的新要求。专家指出,“十二五”以来,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但农业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大,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围绕市场谋划生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改善供给还有赖于补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部分皖北地区。”来自阜阳的省人大代表刘子良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用得着、用得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摸索出市场化的建管模式,提高水利工程的运作效率。
“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省人大代表刘广友是一位高级农艺师。他建议省里设立沿淮生态示范区,政府要支持沿淮生态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适宜农业、养殖业,结合生态旅游业,为沿淮农户增产增收创造有利大环境。
“努力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品种品质。”季家枫委员建议,各地要转变对粮食产业的认识,瞄准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又提高种植效率,扩展销路防止“谷贱伤农”。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引导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经营规模过小。“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季家枫表示。
“十二五”以来,我省耕地流转面积由637.8万亩提高到2921.9万亩,这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季家枫说。
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认为,当前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明晰土地产权,夯实土地流转基础。要加强服务、管理及监督,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发展还对科技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马传喜委员表示,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不能再停留在“什么病该打什么药”的层次上,而是要侧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规模经营提供一揽子服务。对此,周可金委员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史力 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