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8月上旬,国务院发布《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支持化肥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这给目前困难的国内化肥行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有望成为下一阶段化肥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变产品输出为产业输出
据专家介绍,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全球优势整合,能实现多方共赢。“国际产能合作不是简单把产品卖到国外,也绝不是把淘汰产能搬到国外去。”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说。
据陈丽介绍,国务院去年就颁布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海外建立一批基地、形成一批企业,并将12个行业列为重点,其中就有化工行业。这次颁布的石化产业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石化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甲醇、化肥、农药等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海外产业园区,推动链条式转移、集约式发展,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走出去”。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昊锋表示,中国化肥等行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三酸两碱”、烯烃等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对外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化肥行业的发展成绩卓著,氮肥和磷复肥实现国内自给有余,钾肥自给率也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磷复肥出口国,传统肥料和新型肥料质量标准也已经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化肥生产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满足国内需要,并开始输出技术和建设工程。此外,中国在科学施肥技术和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学科的研究上也取得很大进展。
钾肥“走出去”有经验
我国是缺钾大国,钾肥行业在“走出去”方面可谓先行一步。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多家企业在加拿大、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花费巨资勘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钾盐资源。其中在老挝的进展最为明显。老挝国土资源与环境部地质司司长康帕表示,老挝钾盐矿储量丰富,目前有10家外资企业在老挝勘探开采,其中9家来自中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中国已在海外10个国家开展了30个钾肥项目。中国海外钾盐项目计划产能超过1000万吨,已建成投产的约100万吨。2014年,开元老挝钾肥项目首次实现钾肥反哺国内市场。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钾资源,争取在世界钾盐行业的话语权。“国家和协会应组织成立一个境外钾资源开采评估协调机构,科学、客观评价各项目开发条件,选择几个钾成矿条件较好的世界重点资源区,由国家从投资、税收、进口等各方面优先支持,并鼓励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与先‘走出去’的企业合作发展,力争在2020年末建成一两个百万吨级的境外项目。”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陈国福说。
钾肥行业走在了前面,其实氮肥磷肥行业“走出去”也大有潜力。湖南丰田农资公司董事长周东平表示,直接利用国外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磷矿资源进行生产,再就近拓展国际市场,对保护性开发国内资源、更有效占领国际市场都是一件好事。另外,我国化肥生产技术全面且都非常成熟先进,不论到世界上哪个国家办厂,都不存在大的风险。
“一带一路”成开拓重点
李昊锋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不仅需要进口中国的化肥等农资产品,也需要生产装备、施肥技术、新型肥料创制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化肥业在这些国家已经有较好的基础,理应成为今后“走出去”开拓的重点。
“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程度低,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是人口排在前6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合计超过了20亿。这些国家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化肥总量中,一半以上来自于中国;除钾肥外,氮肥、磷复肥大多从中国进口。例如,2015年印度从全球进口化肥2140万吨,其中从中国仅进口尿素就达551万吨,超过中国尿素总出口量的1/3。在我国化肥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向这些国家出口,或者直接在这些国家办厂,然后在当地销售,都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