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化肥行业的调整正进入深水区,面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土十条”等政策红线,肥料企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来去产能,通过营销与服务转型实现‘增产施肥、经济施肥与环保施肥’之目标,是企业必须面对问题。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则通过控制成本、研发高效肥、聚焦测土配肥等措施,走出了一条求质量、讲成本、重环保的经济型发展之路,不失为行业发展之标杆。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中心总经理贾新潮介绍了心连心公司的经验。
研发高效肥发力“零增长”
中国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5%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利用率65%以上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肥料的利用率中,氮肥的利用率最低,仅有35%。有资料显示,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6000万吨,如果按35%的利用率来计算,损失或被固化达到4000万吨。化肥的流失不仅造成的是经济损失,还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粮食丰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围绕提升化肥利用率,降低流失和对环境之污染,从2012起,心连心公司成立了以副总挂帅、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参与和企业科研人员参加的高效肥研发团队,瞄准提升传统氮肥附加值开始了科研攻关。先后研发出具有长效、省力、环保型的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黑力旺腐植酸尿素、控释复合肥等一系列高效肥,这些具有差异化特点的产品为公司提出的打造“中国高效肥”领军企业和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该公司从满足市场对产品多元化需求出发,又研发出添加有中微量元素的尿素和复合肥、车用尿素等系列高效肥新产品。这些差异化产品研发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传统氮肥企业走出困境提出了可借鉴经验。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如何实现,不是喊句口号而已,需要企业实实在在去做,去传统产品的产能,增加适销对路差异化产品的产能,这就才是供给侧改革之目的。”贾新潮表示。
推广高效肥助力“零增长”
“大力倡导水触膜控失肥技术,这也是积极响应农业部提出的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行动。”贾新潮表示。那么,企业如何通过营销转型来突破新产品销售的瓶颈?如何通过研发功能化与高效化的掺混肥来提升肥料利用率?该公司的作法是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以水触膜控失肥、腐植酸尿素等为代表的高效肥,这些产品具有传统尿素无可比拟之优越性。
水触膜控失肥是在每个颗肥料颗粒中都均匀分布有养分和控失剂,当施入土壤遇水后,控失肥由外而内吸水膨胀,形成隔水层,延长水分的扩散路径,减缓肥料的释放速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养分的流失与挥发。对于水触膜之原理,贾新潮表示,水触膜的原理为控失剂遇到水后,吸水膨胀,形成一层保护膜,减缓氮元素的释放,这层膜溶解后,里面接触水后,再次形成一层膜,一层一层缓慢释放,充分保护了养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达到整个作物的生长期都有氮元素的供应,不脱肥,保证作物活杆成熟。
如水触膜控失肥,经过两年多在山东、河南、河北、东三省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上大面积的示范与对比试验,该产品能让大田作物平均增产达到8%以上。与传统尿素相比,每亩地在减少施用量10%的情况下,作物仍有增产;如果等量施肥,每亩还能多收入100多元。
测土配肥聚焦“零增长”
资料显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十余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以推进这项“沃土工程”,促进了粮食增产,促进了肥料使用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肥料营销体制的创新和农化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的观念。但是,在化肥产能过剩与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双重压力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路究竟如何走?更适宜于中国农业现状?
6月16日,由心连心公司牵头主办的“全国测土配肥技术推广会”在河南新乡召开。行业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掺混肥的企业家、农资经销商和土肥站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家围绕“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展开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测土配肥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可使作物增产10%~15%。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本身就意味着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心连心公司在测土配肥实现“零增长”目标中的具体做法是:从2013年开始试点智能配肥项目,目前已建成20余家终端配肥站。今年与比富得公司合作,将再建50家终端配肥站。
该公司的做法是通过逐步建立配肥站区域土壤信息数据库,同时在当地布局科学施肥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农企合作、农民受益、多方共赢的智慧农业服务网络平台,将‘终端配肥+电商’两个项目进行嫁接,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为专业种植大户提供私人定制。”贾新潮说,“我相信,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实现,从肥料的制造到施肥技术会有一次大的变革。这种以智能配肥机为载体而生产的高效、环保、节本、便捷的配方肥会走上肥料发展的前台。
“未来,我们仍将把传统氮肥产品的增值改性作为发力点,充分发挥国家氮肥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高效肥推广力度,为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贾新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