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肥产业在国外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也已走过20年的历程。目前全国包膜年产能达到170万吨、缓控释肥产能达到550万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和销售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品系列,类型几乎囊括了国际上所有的缓控释肥种类;涌现出以金正大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生产企业,引领着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强劲,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赶超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今年,中国主导的控释肥国际标准又正式发布实施,正是喜上加喜、可喜可贺。
我国缓控释肥料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的产业化则是2000年以后。由于长期以来国外对缓控释肥相关生产和产业化技术采取封锁,我国很难将技术直接引进过来。直到2006年金正大公司最早投产的缓控释肥达到产业化规模后,我国才真正有了商品化的缓控释肥料。刚开始,国内的缓控释肥产业也是艰难起步,发展得不是很快。
中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先在实验室进行包膜小型实验,再到小规模推广试验,再到大规模产业化,这是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山东大学承担了农业部的缓控释肥研究课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参加相关研究的单位达到20多家,研究领域包括材料研发、产业化装备研发和检测技术研究等。到了目前,国内已有30多家科研单位在缓控释肥领域耕耘,主要的方向是包膜处理。在生产方面,产业化以金正大为代表,此外还有二三十家企业在从事生产销售。
通过这些年的自主研发,国家也给了大量的支持,目前全国研究缓控释肥的创新平台有6个,包括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省级创新平台。通过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了很多的技术成果,省级以上的科技奖励有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专利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省级专利奖3项。特别是2009年缓控释肥产业化项目首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2012年缓控释肥国家技术中心获得了国家技术创新奖,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知识产权方面,十年间我国缓控释肥领域申请了128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30件、实用新型专利132件、外观设计专利25件。
作为国际标准主要起草人,我见证了我国缓控释肥标准化发展的历程。缓控释肥标准化进展最早是1999年,山东大学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制定了企业标准。在这个基础上,2009年形成了国家标准,2012年又颁布了控释肥的行业标准。控释肥标准翻译成英文以后提交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启了中国控释肥标准国际化的征程。今年,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中国主导了控释肥国际标准的进程。
这部标准共涉及9项要求。第一是适用范围,规定了控释肥料的检测方法、检测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含有一种或多种主要元素、通过掺混或特殊工艺加工的控释肥料产品。第二是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国际标准的特定方法,在里边还引用了欧洲测定方法。第三是术语和定义,定义了五个术语,包括控释肥料、控释养分、累积养分释放率、养分释放期等,要求肥料在水中第一天不能释放超过15%,肥料至少能够缓施一个月以上。第四是分类。第五是要求,这里边和我们行业标准不同的是总养分,我们的国家标准是80%,而国际标准是75%。另外,如果控释肥料有两种养分或者三种养分,要求首先测量钙含量。第六是实验方法。养分释放率和肥料总质量分数的比值,这个方法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七是采样和试样制备方法,采样以后供应链要变成我们所用样品的时候,就有一个具体的要求。第八是标识和标签,国外的标识和标签都标的很细,我们制定国际标准就是为了在国际上进行洽谈,在标识上达到统一的要求,所以标准规定了八个标识的要求。第九是包装、运输和贮存。
控释肥国际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历经艰辛,来之不易。它填补了国际上缓控释肥无统一标准的空白;制定了游戏规则,设置了技术门槛;提升了我国缓控释肥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也为国际产品贸易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再接再厉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