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宁煤:大国工匠
作者/来源: 日期: 2016-12-30 点击率:793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世界单套投资规模最大、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成功出油。
为攀登这座山峰,神华宁煤人历经了10年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
全球第一个煤制甲醇项目开车投料,气化炉连续“跳车”;甲醇制烯烃项目投料试车,遭遇“滑铁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开工,西门子气化装置“耍脾气”……
择一事,终一生。
神华宁煤集团技术攻关团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不仅降服了“跳车”的气化炉,成功叫板德国技术,还让“神宁炉”横空出世。他们用智慧与汗水,诠释了神华宁煤人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攻下德士古,抚慰13秒的创伤
2007年6月20日,宁东首个煤化工项目——神华宁煤年产25万吨甲醇开车投料。一团“火炬”冉冉升起,现场数百人欢呼雀跃。然而,不到13秒,火炬熄灭了。“当时,我们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上。”神华宁煤煤制油分公司总工程师黄斌说,13秒“跳车”,成为煤化工人抹不去的记忆。
年产25万吨甲醇项目,是全球第一个煤制甲醇项目。该套装置所采用的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全废锅流程,是当时世界最先进、也是最复杂的工艺流程。
因设备闲置多年,投入使用后时常出现煤浆泵卡塞、气化炉结焦等问题,导致频繁“跳车”。仅2008年,气化炉“跳车”就高达83次,一次的成本就是60万元。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甲醇厂成立了由黄斌、张利军、田彦俊、黄峰等10多人组成的技术攻坚小组。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提出“技术创新,就是甲醇人的生命”,携手攻关,对“洋设备”进行彻底改造。
攻坚时期,他们经常往废锅里钻,直径3.66米、高22米的炉里煤焦比石头还硬,每次清理都要背着20多公斤重的设备爬上爬下。“夏天里面像蒸汽罐,冬天似冰窖,清理一次耗时10多天,人出来后除了两只眼睛,其余都是黑的。最可怕的是,坚如岩石的煤焦一旦掉下来,危及人的生命。”曾任甲醇厂气化车间主任的张利军说起往事仍不寒而栗。经过反复试验,这套设备被全面降服,气化炉从2008年“跳车”83次,变为2012年零“跳车”。
13秒的伤痛,终于成为了历史。
破解气化难题,获得鲁奇15%专利转让费
伴随甲醇厂生产趋于稳定,年产5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进入了火热建设的关键时期。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人。2010年10月,黄斌被调到神华宁煤煤化工烯烃公司。12月31日,烯烃投料试车,运行63个小时后,出现煤粉输送不稳定、水冷壁频繁烧损、点火烧嘴点不着火等问题。
“MTP甲醇制丙烯采用德国鲁奇公司专利技术,是丙烯车间生产环节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次工业化应用。”黄斌说,公司请德国顶尖的气化专家来到现场,但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烯烃公司建议鲁奇公司对气化装置进行改造,遭到对方反对,只向中方提供合同范围内的相关参数,但经过试验仍无法执行。
时间不等人。烯烃公司成立了以丙烯车间副主任杜正平为牵头人,以现任神华宁煤集团副总工程师焦洪桥等19名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杜正平MTP劳模创新工作室”。没有经验可借鉴,工作室发挥全体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对气化装置关键路径和环节进行了5000多次革新,最终破解了制约装置生产的瓶颈问题。
杜正平说,MTP创新工作室,累计为集团创效近3亿元,并获得鲁奇公司MTP技术15%的全球专利技术转让费。
叫板德国技术,“神宁炉”横空出世
2012年,黄斌从烯烃公司转战到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他在审查德国西门子的气化装置时,发现工艺方面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公司要求对方予以解决,对方却要求煤制油分公司支付2700万欧元的修改气化工艺包费用。
情急之下,黄斌萌发了研发气化炉的构想。
德国专家却回敬了两个字——做梦。
黄斌和杨建荣、范为鹏、魏旭礼等30人,立即成立了“神气创新工作室”。
黄斌在气化装置现场一个角落搭起简易床,每天只睡4个小时。团队成员以车间为家,开始了日投煤2200吨干煤粉全套气化技术的研发工作,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宁炉”,获得15项发明专利。
“不挑食”的“神宁炉”,具有煤种选择范围广、碳转化效率高、合成气收率高、运行稳定、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国家能源局列入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拟推荐目录,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2013年,煤制油项目终止了28台西门子气化炉工艺包及专利许可合同,为企业节省3.5亿元技术转让费。
2015年,神华宁煤与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公司签订10台“神宁炉”技术许可合同;今年9月23日,与美国顶峰集团签订了2台“神宁炉”技术许可合同。“神宁炉”走出国门,为企业创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中科合成油公司总工程师曹立仁说:“别人爬不上的高山,宁煤人敢上,并且一举攻破西门子长期的垄断地位,站到了世界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