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9年发展,湖北三宁从一个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逐渐发展成为行业翘楚,2017年利润总额首次超13亿元,仅次于鲁西和华鲁恒升,且连续3年稳定在10亿元级。湖北三宁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
中国小氮肥企业大致都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建厂、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20世纪初的国退民进这么3个阶段,湖北三宁也不例外。1969年,湖北三宁公司的前身枝江县化肥厂正式成立,1993年,经湖北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了湖北三宁公司。2001年两个置换在全国展开,湖北三宁实现了企业产权、职工身份的两个置换改革,企业民营。如此一来,公司体制变了,经营机制更活了,经营层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了。
2007年,湖北三宁与晋煤集团签订定向增资募集股份协议。10多年来,该公司抓住发展机遇,依靠煤炭、磷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该公司1年1个新项目,先后投资近百亿元,建成投产了4030尿素工程、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工程、20万吨己内酰胺工程、6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工程。2017年公司投资百亿元开工的原料结构调整及60万吨乙二醇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2007~2017年,湖北三宁销售收入从9.69亿元上升到109.78亿元,增加了10倍多,利润从6308.3万元上涨到13.33亿元,增加了21倍,上缴税收从1721.5万元上涨到4.05亿元,增加了23倍。
经过近10年的产业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湖北三宁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基本闭合,形成了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煤化工是基础,磷化工和精细化工是两翼。
2013年的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高度整合了公司合成氨、硫酸、氢气等资源,六大原材料只有苯需要外购,生产成本较同类装置下降20%。2014年建成投产的6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项目则高度整合了三大板块的资源,即煤化工的合成氨、磷化工的硝酸、精细化工的硫酸铵。
目前,湖北三宁具有年产20万吨合成氨和甲醇、30万吨碳铵、40万吨硫酸、10万吨磷酸、20万吨磷肥、20万吨硫基复合肥、20万吨磷酸一铵、10万吨脲基复合肥和1万吨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能力,成为一家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
与此同时,湖北三宁管理机制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该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动态股权的实施,持有公司自然人股份、在公司担任职务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职务发生变化时,其所持股份可以增加或减少。因免职、辞职、退休及身体原因不再担任相应职务时,其股份应该全部或大部分退出转让。该提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
此外,从2015年开始,湖北三宁启动了智能工厂建设,至今已经实施3年,目前正处于建设关键时期。这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围绕这个目标,三宁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生产要素,寻求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继续走“稳肥扩化”之路,增加新型和高端肥料份额,延长己内酰胺产业链,建好60万吨乙二醇项目,实现合成氨原料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力争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有所突破,力争在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创利税20亿元。
“总体来说,企业民营化化后的这十几年,我感觉还是比较开心的。再也没有员工上访,自己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公司走上比较健康的轨道。目前,三宁公司的资产、净资产等财务数据显示,我们的负债率是34%,非常低的杠杆率,企业非常健康。”董事长李万清不如感慨地说。
三宁,取自“三思而行,宁静致远”。李万清的梦想是打造百年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