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炼化装置 开工满三月的煤焦制氢装置通过“水土不服关”“频繁报警关”和 “操作波动关”三道关卡,装置运行平稳,为清洁能源的生产提供稳定的氢气资源。
煤焦制氢装置1月30日投料成功,这套应用中国石化自有技术的装置是总部“十条龙”攻关项目,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波动都对攻关乃至以后的新装置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煤焦制氢区域的员工如同对待新生命一样,用心呵护装置,在顺利实现“开得起”的目标后,又为“稳得住”而不懈努力。
破解难题过“水土不服关”
1月31日,装置开工的第二天,磨煤机进口管线堵塞就揪住了所有人的心。
“3台磨煤机进口管线全堵上了,煤下不去,进料罐液位一直下降,最低到了17%,装置最多也就能撑1个小时吧。”说起当时的情况,区域高级主管杨贵忠还是一脸凝重。
危急时刻,为了随时了解装置动态,杨贵忠和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都在外操室办公。管线堵塞后,他们就直奔现场,用工具挖、用手捧、用高压水枪冲,想尽一切办法争分夺秒疏通管线。直到进煤通畅,大家才发现彼此都成了黑煤包公脸,在雨中他们开心地笑了。
事后经过对比分析,原料煤水含量异常是堵塞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宁波就少有晴天,连续的阴雨天气让原料煤水含量严重超标,煤在管线中就出现了挂壁现象,越积越多就把管线堵住了。
因为场地限制,原料煤在室内暂存干化时间非常短,寄希望于外界条件短时间改善基本不可能。装置技术人员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对比,最终通过增加冲洗设施,成功解决了堵料难题。
磨煤系统的作用是将块状煤制成煤浆,用作气化炉的原料。截至4月底,改造后的磨煤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两个月以上,“水土不服”的症状消失了,状态良好的磨煤系统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整套装置的稳定运行。
优化调整过“频繁报警关”
“锁斗冲压超时的报警声终于不再响起来了。”煤焦制氢区域主管章瑞林脸上满是笑容。在技术人员连续攻关优化下,2月25日,本来每半小时一次的“锁斗冲压超时报警”问题解决了。
锁斗是气化炉用来收排渣的设备,每半小时一次排除气化炉灰渣,整个锁斗循环涉及11个程控阀,除去收渣时间28分钟,泄压、冲洗、排渣、充压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而实际应用中常因充压时间超时发出报警,这虽不影响整体装置运行,但是报警却消除不了。
区域技术人员和仪控部阀门专家一起成立优化小组,对阀门的型号、选材以及开关阀门的时间进行优化调整,反复测试后最终解决了这个频繁报警的“老大难”问题。
报警越少,也就意味着装置操控得越好。新装置刚开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参数设置在设计中只是一个理论值,区域团队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工况不断调整操作参数,解决了很多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报警。
据统计,两个月来,区域共消除各类报警近200个点,优化操控效果明显。如今,走进煤焦制氢装置,原本“热闹”的中央控制室,安静得能听到鼠标轻点的声音。
编制规程过“操作波动关”
“虽然是新装置,技术含量又高,但是我们在试车和开工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误操作引起的波动。”杨贵忠说。
煤焦制氢区域目前有4个班组,在岗操作人员共44人,比装置设计定员65人少了三分之一。兵新、人少,操作却如此精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操作规程由所有人共同编制。
装置的技术规程和操作法一般由技术员编制,相当于技术员充当大脑,操作人员就是执行的双手。而在该区域,操作人员也成了“大脑”的一部分,他们与技术人员共同编制700多页的操作规程。
安全员郑凌毅和班长王萍就搭档完成了气化单元的操作规程初稿,气化单元操作难度大,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他们向装置学、从书本学、互相学,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早在装置3D模型审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建议将3个气化炉的设备尽量区分,避免将来操作上的误判。”郑凌毅说。
装置设备安装期间,区域定期组织人员到现场“找茬”。他们做了很多专题,包括安全阀、调节阀、机泵、塔盘等,对比模型提前优化,既避免了二次返工,也让大家对流程了然于心。
共同参与编制操作规程,让整个操作队伍在驾驭装置时得心应手,装置的顺利开工,稳定运行就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