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幕的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由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代正华教授领衔的SE水煤(焦)浆气化成套技术项目提供了一种高效技术方案。该项目以双浆双氧喷嘴、平推流气化炉、煤浆自动分配三大创新点,攻克了喷嘴易烧蚀的难题,且工艺流程简单、投资低。
9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石化在工博会现场再次签订了SE水煤(焦)浆气化技术的合作协议。这一次,即将有3台2500吨级水煤(焦)浆气化装置在镇海炼化展开工程设计。
三大创新破难题
氢气是目前石油化工领域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化工原料,传统炼厂制氢方法成本高,水煤浆气化制氢是目前炼厂成本最低的大规模制氢方式之一。然而,煤制氢却面临气化运行周期短、喷嘴易烧蚀、细灰量大等重大挑战。
喷嘴的使用寿命短一直是制约气化炉长周期运行的难题。喷嘴到使用后期烧蚀严重、磨损大、雾化效果差,为了安全生产必须停车更换喷嘴,这样难以为炼厂的后续系统长期稳定供氢。因此,延长喷嘴使用寿命是提高气化炉运行周期、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炼厂尤为重要。
瞄准这一业界难题,从2009年起,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就开始了历经10年的技术攻关。
喷嘴是将煤浆和氧气输送至气化炉的关键设备,气化炉内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如果能有效降低喷嘴端部燃烧强度,则可大幅延长喷嘴寿命。为此,研发团队基于气化炉内氧化反应路径的研究,发明了双煤(焦)浆通道气化喷嘴——喷嘴四通道走的原料由内至外分别为氧、浆、氧、浆,这种排列最大的好处就是,最外侧通道的水煤浆作为冷却介质强化了喷嘴自冷却保护,使喷嘴使用寿命得以大幅延长。
炼厂对氢气纯度的要求非常高,为了降低净化工艺的负担,就要求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细灰越少越好。所谓“细灰”,是一种会随着气体进入到后续工艺的杂质;相对应的大块“粗渣”,则是像岩浆一样的液态排渣,遇水激冷,碳反应更充分。
基于气化炉内颗粒反应特性和炉内流场调控的研究,研发团队提出了炉内平推流为主的流场结构,显著优化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和炉温分布,将碳转化率提高到了大于99%,细灰与粗灰的比例从现有技术的约4:6降低为2:8,灰渣中的残碳也从现有技术约30%降至20%左右。
此外,课题组还基于水煤浆复杂流变性的研究,建立了高精度的煤浆流量和阻力分配数学模型,发明了采用分支流和节流部件组合的煤浆多通道的分配技术,实现了在无泵和无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双股煤浆的精确自动分配。
工业应用获成功
2019年1月30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煤焦制氢装置(POX项目)全流程一次打通,并成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采用国产化自主高压水煤(焦)浆气化技术的煤焦制氢装置开车成功。
这是SE水煤(焦)浆气化成套技术的首次工业化应用。2012年,中国石化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中国石化—华东理工大学气化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高效煤气化技术,SE水煤(焦)浆气化技术即为其中之一,被列入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
作为镇海炼化POX项目的关键装置,SE水煤(焦)浆气化装置采用了SE水煤(焦)浆气化技术,该装置建设了3台日处理煤千吨级气化炉,二开一备,采用激冷流程,操作压力6.5MPa。3台气化炉分别于2019年1月30日、2月20日和4月22日一次开车成功,目前进入稳定生产阶段。
危废利用显优势
炼化企业会产生许多种危险废物,例如含油污泥、废催化剂、废油浆等,交给环保企业处理成本较高。如果企业能够回收利用,岂不是具有经济、环保双重价值?
SE水煤(焦)浆气化技术的另一技术优势再次凸显——变废为宝,即协同处理炼化企业的液固废弃物。“我们通过实验测出含油污泥的热值有时跟煤差不多,具有气化价值。”代正华教授告诉记者。
代正华教授至今仍然记得镇海炼化POX项目首台气化炉开车时的紧张。当时临近春节,虽然学校已经放假,但作为SE水煤(焦)浆气化技术的研发团队,他们与企业方、设计方、施工方一起,都在镇海炼化的现场见证了气化炉的一次开车成功。
短暂的兴奋后,团队依然“随时候命”。“毕竟是首套示范装置,还有些实验性质。”据代正华教授介绍,首台气化炉运行60余天后监测发现,喷嘴没有明显的损伤,“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