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盐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高盐废水零排放的关键。在11月7日于山东济南召开的高盐废水零排放与分盐产品资源化利用论坛上,与会专家从经济学思维的视角达成共识:高盐废水利用要算好三本经济账,构建可行的运作模式,实现向绿色生产转变和分盐产品资源化利用。
经济账一:
收集与处理
高盐废水的收集和处理一般分为集中式处理与分质处理两种形式。在我国传统污水治理过程中,集中式处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某些废水通过与其他废水混合实现稀释甚至互相中和。
但对于绝大多数高盐化工废水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成分复杂、波动性强、毒性大等特点,采用集中收集、粗放式处理在更多的时候反而会将这些特点进一步叠加强化,使污水最终的处理难度进一步增大,同时治理费用畸高。因此,单纯的集中式处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及环保要求。
对于多流股的废水,一般需要根据各流股所含污染物质或盐分的不同,通过合理工艺设计,从源头进行分类收集,这样不仅可降低废水处理难度和运行成本,还有利于水、盐及有机物的最终资源化利用。中国环科院污染控制中心主任吴昌永提出,要建立全过程控制技术思路,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要在“使用、产生—回收、处理—排放”整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实施有毒有机物减排,降低污染物减排成本。
经济账二:
零排放与危废风险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在很多企业的环评报告中,高盐废水的最终处理都描述为“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然而对于“零排放”,很多企业只是片面将其理解为只要将废水完全回收,实现污水的“零排放”,就算是达到了废水处理的目的。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污水虽然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资源化回收利用,但其中的各种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最终与其他有机物甚至有毒物质等浓缩后一起形成了更难处理的固体危废。而这些固体危废的处理费用十分高昂,甚至远超过了前工序废水处理的总运行成本,形成了压在企业头上的另一座“大山”。
目前对于高盐废水固体盐而言,技术经济可行的处置路线较少,固体盐出路仍面临问题。山东省环科院检测与评估中心主任曹大勇认为,要优化生产工艺,从源头降低盐量及混盐产生量;也可以寻找替代工艺,从源头降低盐的产生量;还可以寻找原料替代,尽量在未端只出一种盐,减少混盐的产生量。
他还建议,要根据相关政策确定副产盐的处置或利用途径,据此选择合理的处理和精制工艺,确保环境安全。如副产盐仅作为废物,则可采用填埋等处置手段,不需要对副产盐进行精制和分盐;如将其综合利用或做成其他产品,则要根据用途进行分盐、精制。
经济账三:
纯度与外排杂盐
至于最终盐分的纯度与外排杂盐量的平衡问题,一般来讲,在工艺合理的条件下,要得到纯度更高的盐则意味着需要外排更多的杂盐母液。如果杂盐母液的处理成本及最终杂盐固体的处置成本过高,则意味着单纯为提高盐产品纯度,会付出更高的杂盐处理代价。
因此,分盐工艺是否合理,从经济角度来讲并不是盐的纯度越高越好,而是取一个相对合理的纯度,以尽量减少外排母液处理量,防止造成最终成本的增加。
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英冀指出,实现高含盐废水近零排放,做好分盐产品资源化利用,当前需要攻克高盐废水技术瓶颈,以降低高含盐废水处理费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化工委员会和苏州乔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中心、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规划院、沈阳化工研究院、神华集团、青岛科技大学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出席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