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在甘肃金昌市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中,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数十个循环经济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河西堡化工园区负责人表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一系列产业链,实现区域内煤焦、电石、煤焦油、煤气循环利用,就地消化。
这只是金昌市推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昌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先导、园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项目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新格局。
破资源和环境难题
金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其相关化工产品加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曾两次被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名单,“金娃娃”戴了顶“黑帽子”。不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就难以承载,资源就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为此,金昌市紧紧抓住被列为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金川集团被列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契机,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和国内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把脉会诊”,修编完善了《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重点。
同时,还精心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强、衔接紧密的重大项目,不断延伸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链,让企业进入专业的园区,推动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结构在延伸中调整,努力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的循环经济新模式。
园区助力产业集聚
金昌把化工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企业集群、技术集成和利于循环的思路,规划建设了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和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
近年来,两大园区紧扣产业链招商引资,集中布局项目,成功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等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加盟“循环经济圈”,大力发展PVC、硫酸钾、磷肥、合成氨、印花镍网等关联配套产业。投资主体不同的企业间均以上下游产品、副产品为纽带,形成了关联紧密的物料链、产业链。
最早入驻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的新川化工公司,是四川新希望集团在金昌组建的一家新公司。当初,投资方就是奔着金昌丰富的硫酸、氯气等“三废”资源而来。如今,新川化工公司已经建成了年产20万吨PVC、20万吨硫酸钾项目。今后10年内,新希望集团还将投资30亿元,形成年产80万吨PVC和120万吨硫基复合肥的规模,打造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中国最大PVC基地和硫基复合肥基地。
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负责人提到,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园区已构筑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新格局,形成了硫化铜镍矿开采—镍铜钴冶炼—镍铜钴压延及新材料产业、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原煤—捣固焦—焦炉煤气—合成氨—磷铵等环环相扣、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经济环保实现“双赢”
二氧化硫是造成金昌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金昌市实行地企携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依托金川集团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二氧化硫回收制酸能力。金昌市还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载体,引进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等强势企业,与金化集团、金泥集团等本土企业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金川集团将二氧化硫气体制成硫酸,硫酸就近分别进入新川化工、瓮福公司、金化集团生产PVC和硫基化肥,生产废渣进入金泥集团生产干法水泥,水泥再次进入金川集团用于矿山填充。
污染严重的“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链条上所有企业都获得收益。金川集团利用二氧化硫生产硫酸的能力,已由“九五”末的22万吨/年提高到目前的220万吨/年,96%的工业烟气得到回收转化。此外,集团还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工程。2011年,金川集团中水利用量达到1320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工业污水治理率达到100%。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金昌市基本实现了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综合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在解决资源、环境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经济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