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产品售价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43亿元,归母净利润12.91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6.79%,继续保持在行业第一梯队。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华鲁恒升怎样的成长秘籍?“这是因为我们坚持科技引领、项目带动、园区协同,用升级改造、结构调整、多元联产三把‘金钥匙’打开了打开‘转型锁’。”华鲁恒升副总经理高景宏说。
科技引领 持续改造升级
“早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就陆续淘汰落后生产线,通过技术工艺改造,走绿色化工之路。进入‘十三五’之后,我们又投入73.5亿元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组合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循环迈进。”华鲁恒升副总工程师、生产部副经理兼生产处处长臧安华说。
臧安华表示,项目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产业延伸拓展和结构调整的过程。早在2014年,华鲁恒升就果断淘汰尚在盈利但工艺落后、能耗较高的固定床造气和年产18万吨合成氨系统;2015年,污染物排放量大、热效率低的4台75吨/小时和2台35吨/小时小型锅炉全部熄火;2016年,老厂区2套年产15万吨尿素装置退出生产。在此期间,华鲁恒升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对煤气化平台进行了再升级。该项目采用最新洁净煤气化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所有设备都是国内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
华鲁恒升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后,相较于传统生产工艺,可以实现三大煤气化平台互联互通,平台规模、效率和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每年可节约标煤15.43万吨,减少废气排放量52%。
项目带动 延伸产业链
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华鲁恒升通过技术工艺提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十三五”期间,华鲁恒升锅炉结构调整、空分节能改造、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肥料功能化、年产5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相继建成,不但壮大了企业规模、调整了产品结构、巩固了技术优势、延伸了产业链条,还打造了大氮肥、碳一、羰基合成三大产业平台,丰富了“一头多线”柔性多联产。特别是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的产品多元、柔性联产的大产业布局,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的实践中,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生产结构,今年二甲基甲酰胺(DMF)高产高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华鲁恒升化工车间主任李海军说。
DMF是华鲁恒升有机胺产品板块的主打产品,作为一种用途极广的化工原料,可用于聚氨酯配套原料,生产PU浆料。今年华鲁恒升抓住DMF市场向好机遇,在短短6个月内就新扩能一套年产10万吨DMF生产装置,使DMF年产能达到33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生产源、全球最大的供应商。
园区协同 产业链循环对接
华鲁恒升所在的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包含6个厂区,东西绵延5千米,已成为德州高端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各园区间不仅实现了水、电、汽等公用工程一体化,还打造了安全环保智能监控平台和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了“一键联通”。
产业园内,产业链循环对接流畅,上下游关系如同“黄金搭档”。企业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产品间、系统间、园区间的联产联动,使原料综合利用率高,协同效应强。同时,华鲁恒升还吸收和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工艺,不断完善原材料利用、“三废”利用和热能利用“三大网络”,对废料吃干榨净,每年都超额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连续7年成为全国合成氨、甲醇等行业能效领跑者。
眼下,在华鲁恒升工业园北区,4000名建设者正日夜忙碌,总投资70亿元的精己二酸品质提升项目、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正加紧建设,明年上半年全部投产后,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