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氮肥工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始起步发展,在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穷二白到自给自足,再到有一定量出口。70多年来,我国大、中、小型氮肥不断融合,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0家百万吨级企业集团、200多家生产企业、总量居世界第一的氮肥产业,并逐步从世界大国向强国迈进。
为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吃饭问题,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工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建国初期我国氮肥工业底子薄,全国只有5个氮肥生产厂,氮肥年产量仅6000吨左右。为满足粮食生产对化肥的迫切需求,在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我国不但恢复扩建了老氮肥厂,同时建设了大批新厂。
1951年6月,由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更名而来的大连化学厂全面复产合成氨。在不断扩建大连化学厂的同时,我国还从苏联引进了成套氮肥装置,建设了吉林、兰州和太原3个化工区的化肥厂,规模均为5万吨/年合成氨,分别于1957、1958和1961年投入生产。
1952~1982年的31年中,全国化肥投资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氮肥工业的建设投资又占到了化肥工业总投资的80%以上,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我国氮肥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40年来,氮肥总量取得多次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十几年的大发展,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供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1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氮肥生产国,2003年成为净出口国,2007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现在,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氮肥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氮肥行业针对行业急迫的技术难题开展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出一大批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设备。以航天炉为代表的干粉煤气化技术,以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晋华炉为代表的水煤浆气化技术等一批新型煤气化技术成功研发和陆续推广。还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体净化、氨合成和尿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相继开发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氮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经过近70年发展,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消费和贸易国,并逐渐向世界强国迈进。
“十三五”以来,我国氮肥、甲醇行业又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氮肥、甲醇的产量和消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氮肥行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也作出很大成绩。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3~2017年累计退出合成氨产能1130万吨,退出尿素产能1797万吨,产能过剩得到有效遏制,行业盈利能力逐渐好转,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我国合成氨、尿素产能分别为6676万吨和6634万吨,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8.7%和19.1%;氮肥、合成氨、尿素产量分别为4033万吨(折纯氮)、5884万吨和5623万吨,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14.5%、11.9%和20.3%。5年来,氮肥行业致力于发展绿色高效产品,不断开发肥料新品种,增效尿素、硝基复合肥、水溶肥、硝酸铵钙等新型肥料产能、产量逐年增加,氮肥利用率相比201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氮肥行业将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努力提升行业低碳发展水平;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努力提高农化服务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