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珠”牌尿素摘取全国氮肥行业最高荣誉“金球奖”,到由安化总承包的援助越南河北氮肥化工公司改扩建项目被中、越两国政府打出满分,再到安化控股子公司九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安化集团公司依靠创新引领,项目驱动,在安阳乃至河南工业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从“一业独大”到“百花齐放”
安化集团公司前身为河南省安阳化肥厂,是周恩来总理在北方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上亲定的项目,工厂1966年开始筹备建设,1973年建成投产,是河南省较早的尿素生产企业,建厂初期仅是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的中型氮肥厂。建成投产之初,由于技术、工艺不成熟,曾经长达近两年时间制不成尿素,只能生产、出售氨水,附近农民都知道安阳有个“大氨水厂”,各地赶着马车拖着氨水袋排着长龙到厂灌氨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早日产出尿素,安化围绕系统薄弱环节,通过持续不断技术创新,先后实施了数百项填平补齐项目,1974年8月27日,安化首次生产出尿素20吨,当地张家庄、东龙山、北彰武、天池等大队农民敲锣打鼓,拉着猪肉、鲤鱼、蔬菜来厂祝贺。
之后,又马不停蹄实施了“一二二零”投改、“八一三”改扩建等项目,逐步达到年产32万吨合成氨、47万吨尿素规模,“豫珠”牌尿素也实现了由“造不出”到“造的好”转变,产品以颗粒大、粉尘少、不结块、不烧苗、肥效高等优点深受农户好评,先后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全国氮肥行业金球奖”等多项殊荣,“豫珠”商标被省商标协会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安化的技改和项目建设经验得到了业界高度评价,被作为一种模式向全国中氮肥企业推广,在当时被誉为中国“八大名氮”之一,1996年6月28日,全国中型化肥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在安阳召开,会议期间化工部原副部长贺国强等领导专程到安化视察工作。
提起曾经的辉煌,安化退休老干部张文长记忆犹新:“那时安化的尿素紧俏的很,不但供应国内,还要大量出口,在农资市场安化的尿素售价每袋都比其他厂家生产的贵出5块钱以上,农户还是抢着要。尤其施肥旺季,谁要想买‘豫珠’牌尿素,都要托关系、批条子,有时拿到提货单还要等上好几天才能等到尿素下线装车,基本上全年都是经销商拿钱等货。”
企业发展风生水起,职工也得到了实惠。有着近40年工龄的员工王晓军感慨地说:“以前能在安化上班是很多人的梦想,只要穿上安化的工作服心里都感觉到很自豪,那时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都比其它企业高出一大截儿来!”
多年的化工装置技改、项目建设经验和化工生产管理经验积累,推动安化日渐稳重,走向成熟。2000年,安化被国务院遴选为中越政府经援项目——越南河北氮肥化工公司技术改造工程的总承包单位。援越项目自2000年7月开始施工,至2002年8月16日全部建成投产,越南北氮公司各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原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能耗均达到设计指标和合同要求,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充分展示了安化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中、越两国政府的高度评价,捧回越南总理签发的“国家奖状”。
“单靠一种产品在市场的大潮中搏击,毕竟势单力薄;只有实现多种产品、多面作出击,做到东边不亮西方亮,才能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党委书记、董事长韩联国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化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尿素市场竞争日渐加剧,为此,安化迅速调整思路,本着“盯着市场看、瞄着市场干、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变”的原则,快马加鞭,先后开发出了黑色腐殖酸尿素、黄色多肽尿素、蓝色加锌尿素及车用尿素等尿素多元化产品,还新建了年产20万吨复合肥项目,生产了缓释复合肥、腐殖酸复合肥等系列产品,现化肥产品已达四十余种,同时,还可根据农户土壤特点,实现肥料“私人定制”。近期又开发了生产了适合庭院、阳台、园林花卉、蔬菜、水果等众多土培植物使用的“花卉营养土”,成为爱花人士及农户的新宠。“这得益于销售员无数个日日夜夜深入基层市场,走进田间地头,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倾听群众需求。”安化豫珠肥业公司经理陈永涛深知销售对生产的意义。
公司还立足于绿色健康产业,开发生产了利诺龙α-亚麻酸乙酯原液、α-亚麻酸游离酸原液、α-亚麻酸软胶囊、α-亚麻酸微胶囊粉末、α-亚麻酸美护香皂、紫苏籽健康营养食用油六个系列产品,创造了新的经营增长点。
从“专攻化肥”
到“试水精细化工、新材料”
化肥作为支农产品,产品价格受政策影响限价因素较多,加之市场供过于求,企业盈利空间受限,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尿素售价一路下挫,往日的风光逐渐退却,部分装置甚至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穷则思变,变则通达”,面对逐步增大的生存压力,安化集团公司党委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决定调整思路,调转船头,进军日新月异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闯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1995年9月,公司建成了年产3万吨甲醇项目,结束了安化长期依靠化肥、单一发展化肥的历史,增强了抵御市场冲击能力。2003年10月,公司又建成了年产3万吨甲胺/DMF装置,并以化工产品生产经营为基础组建了九天公司,2006年4月,又相继建设了食品级二氧化碳等项目,持续扩大规模。2006年5月4日,九天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安阳市首家境外上市公司。2007年9月,九天公司又建成投产了年产12万吨甲胺/DMF装置,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甲胺/DMF生产基地,产品已跻身行业前三甲。
风云变幻,时代变迁。2000年以来,化工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加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煤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尤其原料煤价格成倍上涨且采购困难,化肥、甲胺、DMF等化工产品价格却腰斩,安化亏损越来越严重,最后连买煤、买原料的钱都没有。“尤其到了2008年,每天煤场上的煤都用铲车铲的干干净净,安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无米下锅的境地,煤场每天的存煤量都不够一天用,那时我们全体员工最为关心的就是原料煤还能不能供上生产,每天上午同事开完生产调度会一回来,我们大家第一句话就是问进了几车煤!以前是煤矿求着咱买煤,现在是咱求着人家放煤,好不容易进厂的煤也都是掺杂着矸石、水等,质量非常差,但不用又没有,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位老职工深有感触是说。产品成本价格倒挂、资金链断流、原料煤“断粮”、设备“半饱”运转,加之金融风暴的冲击,安化如同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放眼望去,除了高如山巅的浪头,就是黑压压的大海,看不到尽头,更看不到一丝希望。
路,究竟该怎么走?路,又在何方?安化,这一拥有50年历史的老国企,是否也会像曾经在中国工业史上叱咤风云的安阳自行车厂、安阳电池厂、安阳火柴厂等一样,淡出历史的舞台?大家都想找到答案。
安化的发展虽然很艰辛,但也很幸运,就在生死存亡之际,2009年3月,安化成功与当时的河南煤化,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能源重组,按照河南能源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定位于“精细化工、新材料、化肥多元化”,并为此成立了安阳龙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阳永金化工有限公司、安阳九久化学科技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依托企业省级技术中心、河南省碳一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做了大量的项目开发及转型发展工作。2010年3月31日,投资13.5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012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产品质量、产量及催化剂使用周期均处于同类装置前列。2011年10月,投资12.09亿元的河南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瓶级聚酯新材料项目年产30万吨瓶级聚酯装置开工建设,2014年3月建成投产。2013年3月,投资6亿余元的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启动建设,2014年10月27日建成投产。2015年12月,投资5000万元开工建设140kg/a重氧水联产1700t/a低氘水项目,2016年12月30日产出合格低氘饮用水,2017年11月28日产出重氧水。粉煤灰蒸汽加压砌块、弯头法兰、车用尿素、汽车防冻液、DMAC等一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也相继投产。“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培育壮大企业产业链条,转型之路越走越宽。”韩联国告诉记者。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煤炭—合成气—液氨—多元化尿素/复合肥;液氨/甲醇—甲胺/DMF 及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煤炭合成气—乙二醇—聚酯及新材料三条完整的化工产业链,企业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从“生存危机”到“曙光初现”
虽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但对于安化来说,50余年,近半个世纪,一路走来却是格外的艰辛和坎坷。如果说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暴发是一场生存遭遇战,那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环保管控的加码就是一场“围剿战”,安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产业链上下游供销渠道几近终断,生产经营一度受阻,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化工产品售价也随之断崖式下跌,一时间经营资金短缺、原料购不到、产品销不出......一座座大山泰山压顶式袭来。更为要命的是为公司各化工产品提供原料气的常压间歇式气化炉按照河南省环保政策要求,于2020年9月份强制关停淘汰,导致公司各化工装置失去了生产基础,合成氨、尿素、乙二醇等占半数以上的装置因失去“口粮”被迫停产,受乙二醇停产影响,聚酯装置生产所需乙二醇也必须从外部采购,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骤降50%以上。“2020年以来的困难局面在安化50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公司一切围绕生存做工作,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了尽快止血,按照河南能源‘断臂求生,刀刃向内,稳住当前’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化工十六条’脱困改革攻坚举措,并对没有正现金流的装置均已实施停车处理,停止一切款项支出,将费用压减至最低。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职工工资拖欠最长时候有6个月,但在这么困难的形式下,大家从来都没有退缩,都一心想着干好自己的工作,为公司早日摆脱困境出把力,因我们知道企业好,我们大家才能好!”公司办公室主任冯岩说。
为了为解决合成氨装置停运后无法为甲胺/DMF装置提供液氨、CO2等问题,确保九天上市公司正常生产,该公司提前实施了新增液体CO2气化器、液氨卸车改造及动力厂锅炉天然气点炉改造等项目,利用闲置的一套DMF精馏塔对甲醇钠装置塔顶甲醇进行精馏处理,最大限度消除了“气头”停运对甲胺/DMF装置生产的影响,保持了九天公司的持续盈利。“为解决停运装置职工吃饭问题,我们想了好多办法,除留够停运装置看守人员外,通过劳务工置换等方式向门岗及在运装置分流了1千余人,并利用检修安装工程公司对外化工维保劳务输出平台,向新疆等地化工企业输出维保人员近百人,确保不让一名员工下岗!”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索治斌说。
“虽然受环保政策影响,‘老气头’被掐掉,‘新气头’还没上来,但我们的产品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领域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安化集团也是河南能源化工板块中唯一一家形成合成气制乙二醇、聚酯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单位,打通了乙二醇向下游延伸的通道,是目前河南能源内部产业链最为完善、产品种类最多的化工园区,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转产相应产品。”韩联国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2016年,我们就已经认识到目前正在使用的固定床间歇式煤汽化炉工艺在行业中日趋落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找到能够替代现有装置的新设备、新工艺。”韩联国说。从那时起,安化集团公司就开始同科研院所、同类型先进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从政策可行性、工艺技术可靠性、项目经济性等为出发点,初步确定“对原料路线进行全新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为安化后续发展扫清障碍”的规划。各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围绕项目可研报告修订、项目工艺、技术方案、产品结构、设计规模、立项、环评、安评、外部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踏上了攻关之路。
“这是一个艰难但又不得不做的决定,我们一度想放弃,一度觉得这项任务不可能完成,但是一想到那么多职工充满希望地期盼着,我们就觉得再难也得坚持走下去。”安化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长郭艳红说。原来,2018年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立项,但安化集团公司却面临着几十年的化工企业却不是化工园区的尴尬境地。而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新建化工项目必须在国家同意设立的化工园区内建设。没有园区设立批文项目将寸步难行,不仅前期的一切努力会付诸东流,安化集团公司的未来更是一片渺茫,安化现有三千职工和近万家属将陷入生存的困境。
“再难也要干,决不能让安化倒下去!”。从2018年2月份开始,安化集团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便开始了园区设立的手续办理工作。他们无数次到政府协调手续办理事宜,跑北京、跑郑州,哪个手续不齐补哪个手续,哪项不合要求就抓紧整改,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一点点地推进,一点点地改进,一点点地完善。目前项目各项手续已齐备,老装置拆除、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已准备到位。相信新的气化炉投运后,安化定能实现温涅槃重生,迎来发展的春天。
谈起安化集团公司的“十四五”规划,韩联国表示:“首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投资建设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这一安化生命工程,补上‘气头’这个短板,大幅降低产品原料气成本,解决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问题。当前我们正在最大程度利用公司现有原料及停运装置闲置土地、人力、公用工程资源,推动合成氨、尿素、乙二醇、保险粉等停运装置转产盘活,引进一些符合新型化工园区规划的高附加值项目,为公司的经营创造效益。”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安化集团公司将对标行业先进,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在抓好原料路线项目建设的同时,结合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提供的氢气、一氧化碳等原料,对现有装置实施“三大改造”,通过精耕细作,实现吃干榨净,挺进行业一流水平。按照“基础化工做强、精细化工做优、发展新材料”思路,以企业现有产品和公用工程为基础,围绕现有的以合成氨、乙二醇、DMF、PET等为主的产业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充实完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条产业链,深化产品间耦合互补,提升整体效益水平,努力将安化打造成产业互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型多联产清洁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基地。根据项目发展规划,到2025年,安化集团公司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5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到220亿元,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