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煤化工行业,叠加环保政策倒逼等多重因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河北省东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1970年建厂的传统煤化工企业,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建设生态绿色东化,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2021年,东光化工共生产合成氨74.6万吨、尿素1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7%和4.36%;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8.15亿元(含下属子公司),同比增长60.5%;上缴税金1.76亿元,同比增长220%;员工平均月工资同比增长13%。
聚焦主业做优做强 困境之中站得住立得稳
多年来,东光化工始终牢牢把握以化肥主业为根基,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不贪大,不求快,做优做精,把1970年建立的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发展为全国尿素产量20强企业。尤其是百万吨尿素工程相继投产后,公司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尿素年产能增加到120万吨,资产总值增加到30亿元,跨入百万吨尿素生产企业行列。企业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6月份以来,化肥行业原料煤炭价格开始大幅上涨。东光化工去年6月份原料煤平均入炉价1340元/吨,同比上涨70%;去年10月份平均入炉价2430元,同比上涨187%;去年11月份入炉价已达到2470元,合成氨成本接近4000元,尿素成本临近2800元,当时甲醇售价约为2500元,尿素售价2550元,企业每天亏损约100万元。
化肥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2021年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多次发出化肥稳产保供的通知,部署各地建立化肥生产协调保障工作专班,稳定化肥供应。东光化工牢记产业报国的初心,千方百计保稳产、促高产,并与中农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从上游原料供应、成品生产,到下游物流发运、基层分销,开展全面协同合作,为国内化肥稳定供应作出了贡献。
在市场变化剧烈、持续动荡的大环境下,企业能立得住、站得稳,这都得益于企业多年来心无旁骛,聚焦主业,做强主业打下的良好基础,使企业有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练内功 激发管理潜能
企业的效益来源于节流和开源,为做到降本增效,东光化工持续在管理上发力,建立自上而下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让降本增效深入人心中,成为每个人自觉自发的行动。
降成本,首先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东光化工用原料煤为无烟块煤。作为一家既不在煤产区也没有自主煤炭资源支撑的公司,东光化工在原料煤供应方面受到了很多制约。而原料煤约占尿素生产成本的60%,为了降成本、保生存、求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煤炭这个关键原料。经过摸索尝试,东光化工建立了采购、加工、生产反馈“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形成管理闭环,使入厂煤炭适应生产要求,煤炭加工适应生产所需,实现降本增效。
在煤炭采购和运输上,东化公司坚持广开货源、灵活运输、细化管理。在供货渠道上,东光化工2021年在稳定铁路运输供货渠道的基础上,新开辟其他优质无烟煤直采渠道,同时坚持公铁并运“两条腿”走路。公司根据不同的外部市场条件,平衡各个供货渠道,灵活控制矿别、块煤粒度、硫含量等不同煤种进货比例,争取最优的入炉性价比。
为确保入厂煤炭质量,东光化工完善煤炭验质体系,采用先进的智能检测系统和ERP系统,从进厂计量、采样、制样、质检、复检、划价的各个环节,做到全流程监管,使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堵塞煤炭管理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在煤炭掺调上,东光化工规范原料煤种掺烧调整指令下达程序,规范记录不同煤种掺调比例下的工艺指标变化,以客观数据指导原料煤掺调,有效保证了原料煤消耗及生产成本的稳中有降。
2021年9~10月期间,煤炭价格急剧上升,煤炭货源紧缺。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东光化工始终保持清醒冷静。2021年10月20日,在个别煤矿无烟煤采购价突破3200元关口后,公司果断决策,坚决抵制高价煤采购,并严格控制采购量,采购量以维持生产用量为基础。至去年11月1日,主流市场开始回调到3000元以内到厂价时,公司实际采购价已下调控制到了2200元/吨以内,从而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去年11月初煤炭价格急剧下滑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降成本 从每件小事做起
东光化工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持续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强化全员“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的节约理念;坚持“稳产是最大的效益”,通过加强管理,强化管理,做到人员精心程度高,操作水平高,设备运行率、出力率最大,工艺指标控制严格达到最佳最优,从而使整套装置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通过对设备的定时维护、定期保养、计划检修等保障措施,做到了20年来除新建项目并系统或几大催化剂更换需集中时间停车外,从没安排过停车大修,使每个正常年份的装置运行天数累计都在355天/年以上,节省大量的检修资金,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的支出。
公司眼睛向内,从小事做起,秉持“省下的就是挣下的”理念,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两煤一电”管控,保持生产平衡,开展技术改造,深度挖掘工艺、装置潜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优化工艺、精心操作,公司严格控制残炭率,将原料煤燃烧后的残炭率严格控制在5%~6%,提高煤炭利用率。2021年1月开始,公司尝试在分厂单炉单烧中块煤,经过多次对工艺指标的摸索调节,实现了炉况稳定,下灰残炭量少,吨氨原料煤单耗同比降低约10千克,也为其他烧小粒煤的造气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司投资约500万元,对全厂水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优化,综合分析各单元对水质的要求,统筹调度和调整,最终实现用水的分质、分级、循环利用,排水的清污分流、污污分治,形成科学合理的全厂动态水平衡,分别实施了对浓水回收装置技术改造和中水回用装置的提升改造。其中,浓水回收装置改造完成后,浓盐水减排75%以上。将污水终端处理后的水经中水回用反渗透处理后,重新用于循环水系统补水,回收率达到50%以上。
东光化工在两分厂分别实施了间冷喷吹气体改造,将间冷喷吹原使用的二氧化碳气改为其它气体。改造后,效果明显,气质明显提高,半水煤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约0.8%,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尿素产量,而且能降低系统阻力,每天可节电约2万千瓦时,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约400万元。
增效益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显成效
多年来,东光化工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环保管理,深化生态化循环经济建设,打造一座国家绿色工厂,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9年以来,东光化工敢为人先,勇担使命,投资1.7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固定床气化炉多污染源一体化环保治理项目,2020年11月全部顺利完成投入运行,通过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的验收,运行效果、各项指标完全达到环保及安全标准,为全行业树立了固定床环保提标改造的样板工程和改造模式。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环保效益,也为企业提高了生产率,为经营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东光化工引进并深入践行清洁生产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用循环经济理念拓展产业链,把中间品、副产物、废弃物“吃干榨净”,降低了生产消耗,极大地减少了用能和排放,并回收转化为企业效益。
东光化工将合成氨装置尾气所蕴含的氢气、甲烷等可利用资源,经过提氢预回收后处理,每年可生产LNG1万吨;利用工业废渣即粉煤灰,通过简单的工艺处理制得混凝土砌块,增加了合成氨工业废渣的附加值,每年可减少10万吨以上的固体废物排放;对“三废”混燃炉进行烟气治理升级改造时,利用废氨水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优质硫酸铵肥料,变废为宝,每年可生产硫酸铵1.5万吨;利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进行热电联产,每年利用余热余压差发电3.6亿千瓦时。
自2013年起,公司无偿为东光县城区供暖项目提供热源,利用公司的工业废热余热。目前,公司为城区68个居民区、3所学校供暖,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受益人数约10万人,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尤其是2011年建成投产的年产15万吨液体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使用催化氧化脱烃净化与精馏组合工艺,对合成氨生产装置中PSA脱碳放空废气进行回收处理,从源头上避免二氧化碳排放。根据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数据计算,公司年产15万吨液体二氧化碳回收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000万立方米,相当于6万吨标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0万辆经济型小汽车停运一年、植树135万棵,按照一般经济林种植计算,也相当于6500亩土地种植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公司践行新发展理念,超前布局,为“十四五”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作出了突出贡献。
半水煤气脱硫装置
超前布局 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
做强主业的同时,公司积极围绕化肥延伸产业链,相继建成投产了多肽尿素、大颗粒尿素等差异化产品。
2019年以来,依托自有尿素资源和公用工程优势,谋划实施年产50万吨车用尿素项目,其中一期年产30万吨车用尿素溶液项目于2019年12月顺利投入运行,达产达效。2021年,车用尿素实现销售收入超3亿元,上缴税金1500万元
2021年,公司谋划实施年产15万吨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项目,目前全部完成,于2022年2月11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每年新增销售收入约4亿元,新增税收1000万元,新增就业60余人。
经过50余年发展,东光化工加倍珍惜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更深知事业是干出来的,而干劲的原动力就是使命和担当。公司上下将牢记初心和使命,昂扬斗志,攻坚克难,建设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