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投产的煤化工项目尚且不多,就接连出现这些问题,正是眼下全行业急功近利、浮躁急进风气的惨痛教训。固然有人可以辩解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也说明这些“示范项目”,面对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挑战,还远远不够认真重视。
去年以来,煤制气行业争议不断。尽管业内专家对煤制气的水耗、效率和碳足迹等环境约束批评不断,但国家能源局开闸放水,一口气连批了十几个项目的“路条”。
上周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了《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突出了发展煤制气行业的雄心壮志。方案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鄂尔多斯、蒙东和新疆三大基地,推进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以供应华中、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此前,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今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已经透露,目标2020年煤制气产量要达到500亿立方米。此次《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到2015年,煤制气供应能力达到90亿立方米,2017年达到320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仅有新疆庆华和大唐克旗两个运行中的项目,总产能27.05亿立方米,而且分别是去年8月和12月才建成投产。但此次《方案》目标,意味着煤制气产能在未来四年年均增长率要达到86%,几乎每年翻一番。而同样受到业界关注的页岩气和煤层气,却在此次《方案》中被降格为配角。例如,此前出台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曾提出“力争2020年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但《方案》此次提出页岩气2017年产能目标仅为100亿立方米,目标大幅缩水。
然而,据绿色和平统计,2013年至今国家能源局批准“路条”的项目产能已达到722亿立方米,加上此前批复的四个示范项目在建产能,规模达到846亿立方米。除此之外,还有在各级地方政府备案的项目577亿立方米,近三年签约的项目540亿立方米,全行业总计规模2008亿立方米。
一般来说,煤化工项目从开工到试车投产,至少要三到四年的建设周期。已投产的两个项目,都是于2009年开工建设,直到2013年年底才建成投产,耗时四年。如果要完成2017年320亿的产能目标,按照平均每个项目40亿的规模预计,今年必须要有5-6个新项目尽快得到能源局核准,正式动工建设,而且快马加鞭。
据统计,目前建设中或初步获批的21个项目中,近九成布局在西北干旱省份,10个项目位于新疆,8个在内蒙古,其余三个分别位于山西、辽宁和安徽。其中正在做前期工作的17个项目中,有13个项目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示,而国家环保部还未受理任何一家公司的环评申请。
煤制气技术问世已有数十年,但其种种环境和安全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仅就水资源而言,每生产1000立方米合成气,要消耗新鲜水近7吨。一个典型的40亿方项目,年均耗水量就达到2800万吨。然而,西北地区素来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尽管很多项目选择建在当地主要河流附近,似乎水源有着落,但实际却存在与周边农业和下游城镇争水的隐患,加剧了供水保障的脆弱性,一旦大旱来临则可能牺牲民众和生态利益。
今年一月,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曝出投产仅一个月,就发生技术事故,酿成两死四伤悲剧,而且废弃排放涉嫌超标扰民。去年,神华集团在鄂尔多斯的煤制油项目和在包头的煤制烯烃项目,也接连爆出污水超标排放,受到环保部的处罚。眼下投产的煤化工项目尚且不多,就接连出现这些问题,正是眼下全行业急功近利、浮躁急进风气的惨痛教训。固然有人可以辩解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也说明这些“示范项目”,面对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挑战,还远远不够认真重视。
尽管此次《方案》已经表示,“在坚持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水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推进煤制气师范工程建设”。但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影响评价,到头来只能落为项目审批文件上的一个图章,再严厉的环保要求也不过是一个“占位符”。既然国家将煤制气定位为技术示范,就应该切切实实做好各方面的设计论证。如此雄心勃勃的产业跃进目标,只能让企业底气更足,在严峻的环保压力面前,有恃无恐。
《方案》还计划,近期将制定发布《关于稳步推进煤制天然气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建议主管部门进一步从长远机制考虑,加强跨学科的科学论证,综合评价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从严制定水耗、能效、煤耗及碳排放的行业标准,真正将最严格的环保和水资源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