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天然气(简称煤制气)是以煤为原料,采用气化、净化和甲烷化技术制取合成天然气(Synthetic Natural Gas, SNG)。煤制天然气作为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替代和补充,既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的新途径,优化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结构,丰富了煤化工产品链,又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的特点,符合国内外煤炭加工利用的发展方向。
全世界已投产的工业级煤制天然气装置较少,而受益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的煤制天然气在规划产能层面规模列世界之最。随着天然气在环保及节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迅速增长。城镇燃气、天然气汽车、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等下游产业均有望在未来数年取得可观发展。而从供给面看,进口气源价格高企,页岩气技术瓶颈尚存,我们认为在重点地区适度、规模化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可行的,煤制天然气或将是液化石油天然气和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替代和补充。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的高速需求增长激发了各地投资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热情。不过,一直以来,国家对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是持审慎支持态度。
国务院2009年5月正式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关于稳步开展煤化工示范中提到:“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及煤制天然气的重要性:“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煤化工出现投资过热迹象,为了加强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规范和引导,防止煤制天然气一涌而上盲目发展,促进煤制天然气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对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
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0】1205号)称,要求在国家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气及配套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核准。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项目管理,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
2011年4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产业【2011】635号),明确规定包括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在内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将被禁止。
2012年12月,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使“十一五”期间国家已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尽快达产达标,国内煤制天然气要达到约150亿至180亿立方米的规模,并开展煤制气项目升级示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示范规模。这是煤制天然气首次被列入天然气发展规划。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确定了十项大气污染防治具体措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供应力度。按照计划,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降到65%以下,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关于煤制天然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是这样说的,“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不过,“最严格”和“保障”二字依然是基本前提。
目前中国天然气较为短缺,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35%左右。《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而要改变能源消耗格局,利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求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出发,缺口完全依赖进口将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发展煤制天然气是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煤制天然气进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中。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非常规天然气及替代天然气的需求力度,除页岩气开发力度加大外,煤制天然气在国家“十二五”战略中也被寄予厚望。
2014年4月中旬,国家强制性标准《煤制天然气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179-2013)正式印刷出版,并将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国内新建煤制天然气项目将在可控范围内出现新的发展。
2014年4月23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16号)指出,力争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200亿立方米,相比2013年的1676亿方成倍增加。其中为满足煤改气工程用气的新增需求达1120亿立方米。为保障天然气供应,有序推进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将拉动煤制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相关设备企业最先受益市场扩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盲目乐观。事实上,自2010年国家批准建设大唐克旗、大唐阜新、内蒙古汇能、新疆庆华4个煤制气项目以来,国内累计已有60多个煤制气项目处于前期规划阶段。仅2013年国家发放了13个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路条”。然而迄今实际投产的产能总计仅有约30亿立方米。据悉,多数企业因为煤制气示范项目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而选择谨慎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