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天然气高速需求增长激发了各地投资建设煤制气项目的热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30%。《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至7.5%。而要改变能源消耗格局,利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发展煤制气产业,是缓解我国天然气供求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出发,缺口完全依赖进口将导致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发展煤制气是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煤制气进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中。煤制气在国家“十二五”战略中被寄予厚望。12月1日将要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煤制气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意味着国内新建煤制气项目将在可控范围内出现新的发展。4月23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力争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200亿立方米,相比2013年的1676亿方成倍增加。其中为满足煤改气工程用气的新增需求达1120亿立方米。为保障天然气供应,有序推进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将拉动煤制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相关设备企业最先受益市场扩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盲目乐观。目前我国煤制气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发展要慎重。第一,煤制气水资源大量使用和环境污染的挑战。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目前拟建项目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西部是我国几大水系的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将对下游用水产生潜在的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这当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要有有效的监管。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晚,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相应的环境管理水平较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相对不足,这无形中增大了环境风险。第二,煤制气项目产业链长,投资额度大。完整的产业链应该包括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到煤制气工厂的运输、煤炭转化合成天然气、天然气管网输送等四个环节。煤炭开采、煤炭运输投资门槛相对较低,而煤制气工厂、长输天然气管网建设需要巨额投资。第三,如何实现输送及开发目标客户是煤制气项目面临的难题。我国天然气输送管网密度极低,由于目前在建的煤制气项目集中分布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新疆地区,对天然气需求最多的东部沿海地区距离气源地较远。现有的输送管网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巨大的产能运输需求。管道建设的庞大投资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因素。第四,煤炭价格和天然气价格的变动也是煤制气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煤制气的经济性取决于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一方面,煤炭价格是影响生产成本最敏感和关键的因素。在目前煤炭市场低迷、价格处于低估的情况下,煤制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未来一旦煤炭价格上涨,经济效益将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目前看,虽然存在天然气调价的空间,但是也存在着调价的不确定性。一旦天然气价格下降,煤制气的收益就会降低。因此,虽然煤制气市场相对稳定,但受“两头”价格影响项目收益存在风险。根据测算,煤炭价格上涨10%,内部收益率降低0.62%;天然气价格降低10%,内部收益率降低2.78%,因此,煤制气的巨额投资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面是煤制气产业的发展机遇逐渐清晰,一面是煤制气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备受争议。那么,究竟该不该发展煤制气项目?
笔者认为,可以发展。但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有序、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发展。煤制气的规划和布局必须在科学、有序、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在国家能源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可以预见,煤制气示范项目的运行情况将是未来政策走势的关键,示范项目的经济性、环保性、产业拉动等将为后续国家对于煤制气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有效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突破煤制气输送和终端用户开发的瓶颈。
《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强调,现有管网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要向其他市场主体公平开放。这一办法的出台,或对煤制气的管网并入问题提供了一些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国的天然气管网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手中,煤制气如能通过管道就近输入现有天然气管网,就能解决天然气输送和终端用户开发的难题。由于煤制气项目建设单位隶属于不同的行业,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协调。第三,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煤制气产品的竞争优势。煤制气的生产成本与煤价高低息息相关。劣质煤的成本虽然较低,经济效益不会太高。在资源越来越短缺的背景下,不开采可惜,开采出来直接燃烧又污染太大,这反过来导致煤制气的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就近建设煤制气项目,改进工艺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天然气产品的附加值,在能源市场上体现价格竞争优势。还有就是,煤制气项目要想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关键是做深做长产业链,实现煤制气副产品的综合化利用。
第四,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核心技术。目前其核心技术——合成气完全甲烷化技术主要被英国的DAVY公司和丹麦的TOPSOE公司所垄断。遗憾的是,“十一五”期间获批的4个煤制气项目,全部采用国外技术。在2013年已获准的13个项目中,绝大部分也采用国外技术。就煤制气技术来说,国内技术并不比国外技术差。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打破国外煤制气技术垄断,推进国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避免我国成为国外煤制气技术的试验场。要鼓励国内大型能源企业承担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探索新型绿色、低碳、高效现代煤化工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减少煤制气污染物的排放。企业作为煤制气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应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可靠、能耗最低、节水型绿色工艺和技术,坚持升级发展,从而探索更加低碳和高效的煤炭清洁转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