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性看发展煤制气不划算,如果国家不补贴,煤制气价格用户很难接受。现在各地抢着上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都是希望国家补贴,如果国家不补贴是不愿意做的。
文/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煤制天然气不是天然气,首先要给煤制天然气正名。因为汉语的丰富性,它的定义根本就不科学,天然气是自然中存在的,煤制天然气应该叫做煤制气或者叫煤制甲烷。
英文翻译也不对,过去一直叫合成气,在30年代就有,一直到现在也有,最近改成了和天然气弄到一起。用我的话说就是傍大款吧,觉得人家比较好就放到一块去,就像你不是一个美女,整形过就成了人工美女,就是这样,煤制天然气就像整过容的美女一样。
煤制天然气原料是煤和水,处理后产生一堆东西,这些你可以说它是产品,也可以说它是污染物。过去我们好多城市搞过人工煤气,搞的不好都停掉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当时的技术处理不掉这些污染物。同时它还有若干的排放,二氧化碳、硫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
煤制天然气技术环境与经济指标分析,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一、煤制天然气的到底划不划算?
在比较早的时候,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个文件,严格控制甚至严格禁止煤制天然气,包括煤制油等煤化工产业都严格控制,把它定义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但到了2012年,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在很多城市突然愈发严重了。大家说,城市里要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由于天然气的短缺,煤制天然气迈出了发展的步伐。政府的文件,开始是限制,然后谨慎发展,之后到快速发展,现在又变了,叫做有序发展。
在鄂尔多斯、内蒙古、新疆的煤化工项目,大部分都没拿到路条没有开工,也不具备条件开工。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水、一个是环境,最后的问题还是技术的空间,很多企业都试水了,大唐也好、国电也好,都不是十分成功,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赚钱,所以需要有一个国资委的企业来接盘,不至于剥离它的资产。
发展煤制气的驱的原因,也很清楚。因为中国是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大家想把煤变成气,这是内在的冲动原因。 就技术来讲,煤制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也可以替代天然气,也可以替代油品,主要是柴油和汽油。
从能耗来说,现在来看煤制天然气的能耗比其它所有的方式都高;水消耗也比较高,它比发电稍微好一点,但也很高。硫化物的排放,相对来说和烧蜂窝煤之间比较,煤制气是大幅度降低的,跟锅炉比也是低的,因为现在大部分锅炉都没有脱硫装置。
从经济性比较来看,发展煤制气基本上都不划算!有数据显示,按照天然气3块钱或4块钱的价格来算,发展煤制气才划算,可以替代油气,特别是柴油、汽油都是很划算的,替代别的东西,现在看不到划算的地方在哪里。
正因为如此,如果国家不补贴,煤制气的经济成本基本上是用户很难接受的。所以,现在各地抢着上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都是希望国家补贴,如果国家不补贴是不愿意做的,目前基本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二、煤制天然气要不要发展?
说发展煤制天然气是为了弥补天然气的供应不足,这句话我是同意的;但是,说扩大天然气的来源,我就不同意了。我建议是在能源统计里面将煤制气做一个单独的品种,就是合成气,不要掩盖这点,不然很容易鱼目混珠弄到天然气里面了。
发展煤制气,应该是一个权宜之计,不应该作为国家战略。现在控制污染的情况下,煤制天然气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当然像在北京这样的地方,用它来替代发电不见得有什么减排效果,替代中小型锅炉倒是可以减少焚烧污染。
从权宜之计来讲,我们还是可以支持发展煤制天然气。中国目前的天然气利用比例很低,比全球平均27%、28%的数据差距很大。中国如果再增加500-60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我们城市的供热锅炉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从这个角度讲,煤制气可以适当发展。
但是,煤制天然气不应该在严重缺水的地区做,特别是西北部,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些地方都不适合发展。这些地方更需要水,那里都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实际上,在云贵川也有煤制气项目,这一点也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因为云贵川孕育了两条大河——长江、珠江,如果把水弄脏了我们真的负不起这个历史责任!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风险,现在天然气的价格是紧跟石油价格的,石油价格一旦下滑就有很大可能带来经济风险。大家不要认为石油价格不会下滑,2003年之前长达20年间,石油价格是大多数是低于23美元一桶的。在这个油价水平下,天然气价格只有每立方米七八毛钱了,而现在的煤制天然气成本最便宜也不会低于一块钱。目前的油价是有下降空间的,我相信金融操纵者们有一天是会收拾我们的。总体来看,全球的石油供应是稍微有一点供过于求,下跌的风险是存在的。
现在在研究煤制气的,除了中国就是美国,但美国只是作为一个技术示范而已,所以我们要谨慎的看待煤制天然气,而不是作为国家战略来发展。从企业效应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角度来看,我们应审慎的发展煤制天然气,或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切不可不计后果地、一拥而上地盲目发展,否则这种产业体系一旦形成,将长期固化下去,并对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