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John E. Amos燃煤电厂,由美国电力公司(AEP)下属美国阿巴拉契亚电力公司运营。
今年5月,在历时10年的谈判之后,中俄签下了一份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世纪大单”。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两年雾霾频发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对天然气的需求。随着近来各地“煤改气”项目的纷纷上马,这份“世纪大单”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当前的“气荒”。但我们能否就此乐观?
目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仅为4%,“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只能以煤为主,鉴于环保压力的日益增大,“煤改气”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而且,从英美等国能源转型的实践看,用天然气替代煤炭是战胜雾霾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气代煤的做法值得肯定,此举有利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但是,被各地寄予厚望并强力推进的“煤改气”真的是一剂治霾良方吗?是否考虑过其副作用呢?
从能源结构看,短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改变。国家能源局提出,在2014年,将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5.9%下降到65%。举全国之力,煤炭占比才下降0.9个百分点,可见能源结构转变之难。从价格看,天然气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皇后”,又有“富贵气”之称,相对来说不如煤炭“亲民”,天然气替代煤炭不具有价格优势。
此外,能源进出口关系到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又关系到国家安全,为避免受他国掣肘,各国相继把研究制定国家节能计划提上议程。欧盟委员会刚刚发布了未来十五年的节能计划,提出到2030年致力于将能源效率提高30%,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减少对从俄罗斯等国进口天然气以及其他化石能源的依赖。同理,我国也无法把命运完全交到别国手中。
目前看来,投放市场的“煤改气”项目,在为雾霾不断埋单的同时,正逐渐加大天然气的整体消费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气荒”。左手雾霾,右手气荒,“煤改气”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与其控煤,不如利用好煤;与其用气电替代煤电,不如加快推进清洁煤发电。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煤炭的“逆袭”。《经济学人》今年4月刊文指出,煤电价格只有气电的一半左右,德国煤炭发电量已经达到1620亿千瓦时,创自东德时期以来最高水平。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煤炭进口数量从之前的1亿吨暴增至去年的1.8亿吨,煤炭作为长期发电燃料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利用好煤就要解决“散煤燃烧”等用煤不当的问题。资料显示,我国仅50%的煤炭用于电力,剩余50%消耗于钢铁、冶金、水泥等行业以及小锅炉和居民家中取暖等,由于环保技术缺失,后者对环境的影响更为致命。反观美国,其出产的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发电,在煤炭清洁化上投入了上千亿美元。结果是,美国过去几十年的GDP翻了一番,发电燃煤使用量增长了173%,但每度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率却下降了89%。
加快推进清洁煤发电,要通过制定严格标准、研发先进技术来实现。作为利用清洁煤的先进国家,日本硫、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十分严格,脱硫、脱氮装置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近年来,日本通过开发清洁使用煤炭的“绿色煤电技术”,以及参与在欧洲开始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有效组合排放量交易,在发电领域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减少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推进煤炭的清洁及稳定利用。
初衷是治理雾霾,却导致气荒加剧,“煤改气”这剂治霾药方副作用逐渐显现。在打天然气的主意之前,还是先把煤炭文章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