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冒着炎炎酷暑,笔者实地走访邹坞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零距离感受薛城区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热度。
万照广 张生 潘南
一边是隆隆的机器轰鸣,一边是林立的现代化厂房,7月21日上午,冒着炎炎酷暑,笔者实地走访邹坞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零距离感受薛城区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热度。
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2003年前后,我市严格执行国家小煤矿专项整顿政策,薛城辖区内30万吨以下小矿井陆续关闭;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城市,按照既定规划,到2015年底,薛城区最多只保留一对煤矿;2013年底,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决策出台,枣庄市将打造“转型升级高地”的目光瞄向了薛城。
一方面是辖区资源枯竭、煤炭价格大幅下滑引发投资增长放缓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利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究竟该如何跳出资源“陷阱”,激活转型“棋局”?
薛城区给出的答案是: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发展煤化工及精细化工,培植现代新型能源产业,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桥头堡”。
“过去,单纯挖煤、卖煤来钱最快,但不可持续。眼下,煤炭产业经营环境大幅恶化,传统煤炭业务很难帮助企业走出低迷。相比之下,把煤变成电,价值提升1.7倍;而把煤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其价值可提升12倍。再说,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政府层面高度认可,多项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因此,发展煤化工产业,是薛城乃至整个鲁南转型脱困的必然选择!”谈起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薛城区经信局局长孙晋群语气铿锵。
一石激起千重浪。随着煤化工总体发展规划获得正式批复,一大批煤化工项目蓄势而发,薛城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拉开了大幕:世界500强日本JFE、世界化学工业50强韩国OCI、美国上市公司SES等知名化工巨头纷纷抢滩薛城,全区迅速形成了以煤焦化、甲醇、重苯及其下游产品为主的煤化工企业集群。
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战略,是薛城转型发展的第一步。在薛城煤化产业转型路上,潍焦集团首当其冲,2013年,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和政策资源优势,投资71.7亿元,率先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4.87平方公里的邹坞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以5.5亿立方制气工程为依托,先后引进日本JFE、山东贝斯特等企业入驻园区,启动建设了干熄焦、余热发电、汽运物流、化工产品物流等13个项目,初步形成了“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苯精深加工”三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煤化工下游延伸产品将达到30多种。
“园区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上下游一体链式发展格局,确保各种资源被‘吃干榨净’!”煤化工产业园负责人王读福如是说:“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实现销售收入过120亿元、利税过10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绿色、循环、高效经济产业园区。”
以邹坞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组建为范本,薛城区坚持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双管齐下,民企与国企双双发力,重点发展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延伸清洁能源、碳一化工两大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此为工业转型升级增加新活力。
在薛城精细化工园区,笔者了解到:截至6月底,园区已建成潍焦薛城能源、奥瑟亚、埃新斯大型精细煤化工企业3个,并引进了韩国OCI、美国SES等知名化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气化工为龙头,甲醇、焦油加工、甲醚、炭黑等为主的新一代煤化工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了年产50万吨二甲醚、100万吨煤基醇醚燃料、5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40万吨甲醇为核心的碳一化工及下游产品深加工能力。
紧绷“环保弦”,建成绿色低碳产业。这是薛城区布局转型过程中自始至终坚守的一条底线。该区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将扶持资金切实用在“扶新”而不是“保旧”上。建立健全了有利于促进科学转型、环保升级的考核奖励体系,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有关部门。仅以邹坞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为例,企业落地以来,共投入环保建设资金24000余万元,新建了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和煤场、焦场防尘网和预粉碎粉尘收集系统,新上了焦侧、机侧地面除尘站等烟尘收集设备,建成了煤气脱硫脱氰工程,有效减少了烟尘粉尘的扩散。生产工艺中,一改传统产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实现了废水、废渣的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