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济宁讯 初春3月,春寒料峭。对于煤炭行业而言,这个“冬天”似乎久了些,煤矿企业效益直线下滑,让整个煤炭行业颇感刺骨寒意。2月8日,春节前11天,兖矿集团再次换帅,新任董事长李希勇提出的“四个坚持、四个不变”,打消了能否一以贯之地执行已定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战略的疑虑,坚定了兖矿未来发展方向。
断腕改革 集团扭亏增盈200亿元
“煤炭产量增产1000万吨,利润总额增盈10亿元,营业收入增收100亿元,重点建设10个项目。”1月9日,在兖矿集团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一幅兖矿2015年经济工作蓝图呼之欲出。
时任兖矿集团总经理的李希勇提出,今年,集团要做好“打造五大产业升级版,实现六个突破,实施五项工程,做强七项支撑”的关键工作。
在煤炭行业处于寒冬的当下,兖矿为何有增产增收的底气?这一切,离不开兖矿“壮士”断腕的改革。2014年3月6日,一场“大部室”改制,率先在兖矿总部拉开序幕。半个月时间,48个部门减少为28个,867名机关人员缩减至538人,处级干部一下子就减了四成,更多人员分流至外埠、一线。兖矿机关总部率先改革,兖矿向外界透露出逆境突围的讯号。
2月8日,春节前11天,兖矿领导班子再次调整,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新文调任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希勇接任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
“省委省政府调整集团领导班子后,集团公司迅速提出‘四个坚持、四个要求、四个带头’的总要求,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在2月25日的干部会议上,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希勇说,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企业愿景目标不变;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动摇,深化改革创新的决心力度不变;坚持准确的用人导向不变,“凭实干、重实绩、求实效”的选人用人标准不变;坚持完成全年目标不动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考核政策不变。
转型升级 “原煤全入洗”年收益7亿
“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1月9日,在兖矿年度工作会议上,时任董事长张新文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优做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
“在‘煤制油”基础上构建煤电油化联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煤炭产业的根本性升级。”张新文强调,要搞好策划包装,为兖矿打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企业名片,争当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推动者。
其实,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兖矿一直在追求的方向。2014年开始的“原煤全入洗”,当年收回全部投资且每年收益7亿元;2014年4月,兖煤澳洲超洁净煤完成联合实验,在柴油发动机上连续运行100小时,达到工业化实验要求。
在煤炭行业萧条的料峭春寒里,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文件:切实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这更坚定了兖矿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的决心和信心。
2015年,兖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的内容也清晰可见。2015年“煤炭洁净利用率提高一倍,达到15%”,2020年“煤炭洁净利用率再提高一倍,达到30%以上”,2025年“优质清洁煤炭煤炭产品经销量1.5亿吨以上”,实现“由煤化产品供应商向煤炭洁净利用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
“煤炭清洁利用、改性转化、增值发展将成为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新主流。”对如何才能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现任董事长李希勇保持清醒认识,以超洁净液煤商业开发为重点,加快煤炭洁净利用、高效燃烧、改性替代等技术研究,掌握一批支撑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破冰之举 “多条腿”走路化解困境
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兖矿也早已嗅出危机,着力开创转型新局面。被誉为兖矿“一号工程”的兖矿榆林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引人关注。
“全力抓好煤制油‘一号工程’,确保项目按期建成,生产油品30万吨……完成煤制油二期工程可研和立项,争取配套煤炭资源。”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李希勇明确强调。
实际上,兖矿百万吨煤制油项目可谓“命运多舛”,在力争8年之后才于2014年底尘埃落定,然而,国际石油价格却滑入13连跌的轨道。
尽管煤制油“生不逢时”,但煤制油仍寄托着兖矿的希望,对世界石油价格回升,兖矿也持谨慎乐观态度。
甲醇,煤化工的另一主导产品。截至2014年8月,兖矿已经拥有224万吨甲醇生产能力。但因车用甲醇汽油(M15)以及产品研发等标准至今尚未出台,严重影响了甲醇燃料的推广速度,阻碍了甲醇产业发展。
“可以肯定,甲醇汽油国家标准若能及时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甲醇过剩的局面。”在业内人士看来,甲醇会有一个美丽的春天。
其实,兖矿并也未把煤制油作为煤化工产业的唯一出路。煤制油链条上还可以合成出大量化工产品基础材料,如煤制油衍生的石蜡,每吨价格6万元左右,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在这条产业链上无需大的投资就能生产,效益显著。
寄希望于煤制油项目时,兖矿不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春天的迹象已不断显现。
发展思路:
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企业愿景目标不变;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动摇,深化改革创新的决心力度不变;坚持准确的用人导向不变,“凭实干、重实绩、求实效”的选人用人标准不变;坚持完成全年目标不动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考核政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