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小说《围城》里一句名言来形容当下的现代煤化工再恰当不过: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
一方面,一些煤化工项目在多重压力下,或多方寻求兼并重组,或主动挂牌要求转让;另一方面,一些投资者或千方百计找政府要路条,或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请环评报告,拼着命地往煤化工产业里挤。笔者认为,处在当下这个时点上,无论在“里面”想出来的,还是在“外面”想往里冲的,都需多一份理性。
首先,在“里面”的切莫过于悲观。
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2005年,电力企业遭遇的“煤电倒挂”,电力企业为了拿到煤矿资源,被煤炭富集地要求就地转化上马煤化工项目,示范项目起步;而煤化工的兴盛,则源于2011年以来的国内煤炭价格下行。煤企亏损急剧恶化,过剩的煤炭资源不断转化为煤化工产品,“逢煤必化”成为煤企的无奈选择。在此情况下,原料、资本、技术纷纷涌入煤化工产业,导致我国现代煤化工在未完成示范的情况下,提前加速产业化。
然而,早些年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发展现代煤化工有其合理性。但时至今日,现代煤化工的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受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挤压,2015年可谓是煤化工企业最难熬的一年。从市场角度看,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包括煤化工产品在内的大宗化工商品价格腰斩。就环保来说,随着最新《环保法》的出台,煤化工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有关机构对国际油价与煤化工项目盈利性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产品的盈亏平衡点多在油价70美元/桶左右。但时下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徘徊在35美元/桶左右,更有机构预测会跌破30美元/桶。
如此以来,煤化工产品将无利可图。如此低的油价让煤化工企业进退维谷:硬撑着做下去,毫无疑问是亏损;如果停产,公司就要承担很高的维护成本和财务成本,偿贷风险也在增加,同样会影响利润。有企业负责人就透露,很多项目其实都在悄悄搁置。
现代煤化工眼下的处境显而易见,已经建成的项目已无退路。但在笔者看来,过于悲观也无必要。常言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其实,长期的能源价格预测从来不准。比如早些年国际油价上涨时,机构对石油价格的预测是将长期盘踞在100美元上方。而时下机构对石油价格长期低于30美元的预测同样值得怀疑。国内经济未来一段时间或成L型走势,也在筑底过程之中。既便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国内有的煤化工项目仍然能够盈利或保本,有的煤化工项目虽然亏本,但装置运行状态趋好。
就国家产业政策而言,我国已明确“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仍将积极开展示范。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家发改委接连批复一批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对煤化工产业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因此,过于悲观大可不必。
其次,在“外面”想挤进的企业也莫过于冲动。
其一,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支撑现代煤化工发展的产品的成本优势不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的市场逻辑已经不再成立;
其二,先期开展示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遇到的包括技术、环保、市场等问题并没有解决;
其三,随着煤化工新建项目和投资额的增加,项目投资超概算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统计称,近10年建设的煤化工项目约有一半投资超过了概算。如此大的投资却遭遇到市场寒冬,长此以往,煤化工项目盈利能力将会降低,甚至长期亏损,更可能迟滞区域经济发展、增加银行坏账,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
其四,新《环保法》的实施,无疑提高了煤化工企业准入门槛。整体来讲,2015年的相关政策更多倾向环境治理,客观上给现代煤化工等产业施加了压力。
2015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及《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无一例外都强调环保生产,甚至提出“量水而行”、“最严格环保标准”等红线。2015年以来,已有多个煤化工项目环评报告被国家环保部拒绝,导致诸多现代煤化工项目因此陷入停顿。
所有这些,对那些尚未进入现代煤化工领域的企业都是一个警醒,有必要再多做一些观察,再多几份清醒,待时机成熟后再顺势而为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