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煤制乙二醇成为行业议论的焦点。 2月22日,一则名为《2016年报预亏 煤制乙二醇龙头或遭退市》的消息把煤制乙二醇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市公司丹化科技此前发布公告称,预计2016年净利润为-1.66亿元左右,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由于丹化科技是煤制乙二醇的龙头企业,一些舆论由点及面,开始怀疑煤制乙二醇市场警报即将拉响。而在早些时候,还有一则对煤制乙二醇更具杀伤力的消息。2月8日荣盛石化在深交所上披露中表示,目前煤制乙二醇产品品质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聚酯涤纶工业的应用需求,公司目前不考虑用煤制乙二醇为原料。受该消息影响,有文章喊出了煤制乙二醇爆发大危机等说法,引起业界巨大反响。
龙头企业亏损,下游大用户不认同。这给煤制乙二醇投资热迎面泼了一盆冷水,也煤制乙二醇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煤制乙二醇情况究竟如何,又该如何发展呢?
正视问题
虽然,有些的文章所表述的措词不准确,某些说法甚至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煤制乙二醇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行业正视。归纳来看,煤制乙二醇主要存在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一是技术性问题,煤制乙二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部分煤制乙二醇装置运行不稳定,难以保障长周期满负荷稳定运行,能耗、物耗高,生产成本高。产品的质量不能完全替代石油乙二醇,只能部分混用,混用的比例较低。由于煤制乙二醇产品质量差、产量低,供应稳定性,难以得到用户的完全认可。
二是经济性问题。在低油价下,煤制乙二醇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煤制乙二醇的经济优势至少需要国际原油价格超过65美元/桶。而短期内油价的高点也仅为65美元/桶,因而近年内煤制乙二醇将处于经济劣势。而煤制乙二醇又需要靠低价格来打开和占领市场,市场与利润难以兼得。
三是市场问题。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大。我国乙二醇产不足,国内自给率仅30%。据统计,我国乙二醇进口量2015年达到877万吨。但从全球来看,乙二醇产能过剩,已经远远供大于求。从乙二醇消费构成看,聚酯的占比高过90%以上,而且目前煤制乙二醇混用比例仅在10%-20%,可抢占市场余地并不大。一方面市场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新上马项目火热。据悉2017年将是中国煤制乙二醇产能爆发的开端,将新增8个项目总计134万吨/年乙二醇产能。至2020年中国将总计建成41个煤制乙二醇项目,总产能1026万吨。如果这些产能都能如期实现,再加上现有产能存量,届时乙二醇就是实实在在的产能过剩了。
辩证看待
煤制乙二醇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并非一团漆黑,一无是处。我们正视煤制乙二醇不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亮点。对于煤制乙二醇也不宜否定
从技术上看,煤制乙二醇正在不断取得进步。通辽金煤公司的“煤制乙二醇”工艺技术获得中科院的鉴定认可,还被列为我国煤化工五大重点示范工程之一。今年2月19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新一代煤制乙二醇工业试验项目贵州省兴仁县开工建设。据悉,相较于一代技术,二代煤制乙二醇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工艺流程,实现了催化剂贵金属负载量的降低和有毒金属的替代,催化剂性能和寿命有了较大提升,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的环保性也大为提高。
从项目运行和产品质量上看,煤制乙二醇也并非全无竞争力。以低成本著称的如新疆天业一期5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装置已经安全、长周期、高负荷运行了四十个月以上。2015年全年负荷平均104%,最高负荷超过110%,优等品率达到95%。2016年6月以来,鄂尔多斯新杭能源3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日产乙二醇1000吨以上,三条线均平稳超负荷稳定运行。产品覆盖北方防冻液市场和华东地区聚酯瓶片、短纤和长丝行业。
从战略上看,发展煤制乙二醇也不失是一个选项。我国的能源禀赋是缺油、少气,煤炭相对比较丰富。国家提倡对煤炭深加工,把煤炭深加工作为油品、天然气和石化原料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来源。这有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从目前的现实看,相比较而言,煤制乙二醇的经济可行性还优于煤制油、煤制气。
变压力为动力
这场舆论风波,从某种意义来说对煤制乙二醇行业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即给火热的煤制乙二醇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让更多的头脑发热投资者清醒,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同时也有助于倒逼煤制乙二醇行业加快科技进步,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一方面,要严控产能,提升质量。在世界油价低迷、煤制乙二醇竞争力处于劣势,技术上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产品质量不能达到聚酯级的情况下,不应该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新扩建项目务必要谨慎决策,对各种技术、经济、环境进行详细调研,不要仓促上马。
另一方面,抓科技创新,升级示范。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方向,开发新型煤制乙二醇技术。在催化剂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活性,降低贵金属负载量及生产成本,降低催化剂对工艺的要求。而在工艺方面,开展大型反应器的研究,提升单套装置规模,应优化反应工艺条件,并通过工艺的进一步集成优化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