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榆能化公司150万吨/年DCC装置收率稳定达标运行达到100天,这意味着延长石油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运行效能再上新台阶。
作为该项目的核心装置之一,多产乙烯和丙烯的DCC装置实现收率达标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从一期项目试车成功以来,千方百计提升DCC装置运行效能,就成了榆能化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在技术的“无人区”反复摸索,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瓶颈,终于让该装置运行走上康庄大道,为集团公司以煤油气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做了有力的注脚。
作为首套采用国内技术的工业放大装置,榆能化DCC装置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从建设到运行,一些问题让技术人员始料不及。起步就是加速跑,而且还必须跨过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从2014年装置一次试车成功那一刻起,DCC装置就坚定迈出敢为人先的坚定步伐。
运行好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系统,都需要过硬的技术和应变能力。
从含油污水带来的“下马威”,到废碱液引出的“拦路虎”;从瓶颈问题的突破,到催化剂的升级换代……几年来,榆能化将一个又一个横亘在面前的困难都“斩落马下”,DCC装置一棒接着一棒跑出达产达标接力赛的最快加速度。
进口设备油浆泵是DCC装置的核心设备之一,从装置开车伊始,三台油浆泵就难以维持长周期稳定运行。瓶颈问题攻克不了,技术上就受制于人,而且还难以保证装置高效运行。
2016年,DCC装置技术人员在总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成功对密封冲洗油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一举延长了密封油系统的使用寿命,从而保障了油浆泵较长周期运行。此后,该装置有关技术人员继续马不停蹄地探索研究,彻底实现了油浆泵备件国产化,在技术上实现完全自主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备件成本。
而这仅仅是DCC装置突破运行瓶颈的一隅。小到机泵,大到反应器,这套装置的每一个角落都凝聚着榆能化推动达成达标的智慧和装置人员的汗水。
2021年6月,榆能化公司在审慎决策的基础上,果断实施多项技改方案,对DCC装置展开自建成投产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改检修。
在此之前,榆能化公司主要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科学论证,创新提出了诸多能够解决实际运行问题的技改设计方案,但技改设计方案的确定却一波三折,设计单位始终对榆能化提出的优化建议持有疑虑。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坚决不能放弃,榆能化不放过任何能够突破瓶颈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充分的论证下,设计单位在关键环节上还是采纳了榆能化的建议。
正是这一次技改检修,彻底解决了制约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装置在7月底开车以后,各项运行数据捷报频传:油浆固含量大幅降至设计值以下,催化剂流化效果明显改善,双烯收率稳定提高至设计值36.92%以上……DCC装置自建成投产以来,首次实现了收率达标平稳运行。
油浆固含量大幅下降后,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也得到了保障。与以往“救急”的工作状态相比,装置运行操作人员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精心优化操作。DCC装置负责人贺晨光说:“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运行中的瓶颈问题,也就解决了安全管控的难题。”
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工艺技术上具有“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显著特点。2021年11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组在标定榆能化一期启动项目填平补齐工程时就提出,该项目“碳氢互补”优势明显,在“双碳双控”形势下,可作为国家节能低碳推广项目,并为今后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以渣油为原料的DCC装置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后,项目的大系统联动优势更加明显。2021年,尽管DCC装置的技改检修耗费了60多天的时间,但该装置年度乙烯及丙烯总产量仍然超过了50万吨,在煤价暴涨的周期内,这也成为公司效益的重要增长极。
不仅如此,DCC装置实现长周期高效运行后,每小时还可以向甲醇联合装置稳定输送富氢气14000立方米。按照当前甲醇合成装置的转化效率计算,每天至少可增产甲醇110吨。甲醇中心副经理李佐鹏说:“这也是甲醇合成提高转化效率,实现‘碳氢互补’的因素之一。”
走进DCC装置现场,“绿色低碳新跨越、创新协调高质量”的标语格外醒目。在“双碳”背景下,转化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碳排放量的下降。与国内传统煤化工项目相比,榆能化公司基于“碳氢互补”的优势,已迈出了“碳减排”的先行步伐。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延长石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