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未来,原创性理论突破是科技强国的根本,也影响着民族兴衰的命运。”这是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在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的历史总结。
“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太重要了!”王建国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自1954年建所以来,山西煤化所面向国家能源与国防安全战略需求,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协调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突破制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材料瓶颈为目标,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炭材料制备与应用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开展了定向原创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逐渐发展为在国际相关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化专业研究所。”
王建国1991年在山西煤化所攻读博士学位,其后赴德国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他重新回到煤化所工作,在20余年期间,他亲眼见证了山西煤化所的发展变迁。
山西煤化所具有从基础研究到工艺过程开发直至产业化的体系较为完备的研发单元,拥有太原桃南园区、小店中试基地、扬州碳纤维工程技术中心3个研发区域(中心);拥有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研发单元和中科院(山西省)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石墨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院、省级研发单元以及应用催化与绿色化工实验室所级研发单位。历年来,山西煤化所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0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600多项。
王建国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山西煤化所以特种石墨材料为主、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炭基功能材料为辅,占据了核石墨材料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国内制高点,并成功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炭基功能材料、石墨烯等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多个民用领域,满足了国家对炭材料的迫切需求。
山西煤化所系列碳纤维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具备高品质、稳定供货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国内领先,解决了制约国防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突破了新型核级石墨批量制备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有力地保障了先导专项液态熔盐示范堆的建设;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的研制成功,保障了我国新一代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首飞和后续批量装机的需求,成功应用在航空无人机、长征九号和长征11号等;超高导热石墨材料装备我国多个型号的卫星系统,用于高功率电子器件散热;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凝胶干喷湿纺技术,为高强高模高韧第三代碳纤维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突破了T1000级、M55J碳纤维实验室制备技术,具备了工程放大的技术条件;实现了高导热石墨复合相变材料规模化生产,为大规模储能应用提供了高效材料;实现高性能活性炭量产,形成了10吨级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供货能力,将其用于载人航天、核潜艇等密闭空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品质石墨烯实现吨级制备,产品技术指标在国内遥遥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完成电容炭制备技术吨级中试生产线,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先进炭材料原创性研究、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山西煤化所未来将针对炭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解决材料制备过程中结构和缺陷控制的问题,开展更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炭基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制备研究,重点突破超高强碳纤维、石墨烯、多孔碳基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及其在能源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