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大涨41%。近期国内成品油价也全面进入“9元时代”,刷新历史纪录。在当前紧张的供需形势及高企的油价下,煤制油再次引发业内关注。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内煤制油领域知名专家——中科合成油公司总经理李永旺。
部分煤制油项目区将盈利
记者:对于煤制油,业内一直有争议。不少人说它难以市场化,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李永旺:煤制油这个行当,本身颇具争议。按我的话来讲,它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儿,是我们国家的战略考量,是出于应急、作为战略产业来做的。
到目前为止,煤制油还不完全是市场行为,但我们要把国家战略和市场化结合起来做。未来随着下游产品的不断延伸,煤制油实现市场化是很有希望的。
记者:在目前油价下,国内已投产的煤制油项目盈利状况如何?
李永旺:目前国内使用中科合成油技术已投产的大型煤制油项目有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3个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宁煤项目装置满负荷运转,按当前油价估算,今年利润可超过50亿元。伊泰杭锦旗项目开的情况较好,但原料煤价格高,每吨近千元。即便如此,该项目今年大概也能盈利10多亿元。潞安项目尚未盈利,主要因为原料煤加工成本高,加上气化炉等总投资大。
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期项目,几个工厂现在都开起来了。在这一轮能源价格与地缘政治波动的情况下,部分项目盈利比较可观。这就说明,煤制油项目如果做好了,集成度高了,将来会是一个可靠的项目。
目前我们还在陕西榆林建一个项目,是总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的煤制油联产液化天然气示范项目,今年应该会有大的推动。
降低吨油成本是关键
记者:对于几个已投产的煤制油项目,您如何评价?
李永旺:这几个煤制油大项目,中国搞出来了,很不简单。项目完成了煤制油大型化的要求,同时也带动了配套装备如水煤浆气化炉、空分装置的大型化和国产化。
但我们只是走出了一步,还远没到完善的地步,还需精修。也就是说,通过建设产业化项目,我们把煤制油的核心技术、集成技术、运行管理经验都掌握了,但还没优化到最佳状态。
记者:接下来的煤制油项目,应该怎样完善和精修?
李永旺:下一期项目,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要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的提升。一个是解决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已投产项目的产品还是较单一,所以在高油价时能赚钱,低油价时就开始亏损。
还有一个就是考虑上下游的集成性。实事求是的说,目前已投产的煤制油项目,因为综合程度不够,抗风险能力较弱。我们要通过综合耦合解决效率问题。产品方面,我们当然可以产汽油、柴油,甚至军用特种油,这是国家战略要求的。但从长期看,有很多辅料和化学品可以做,只做燃料太浪费。所以下一期项目我们会继续延伸,从走一步到走两步,做“高端的为未来产业提供的化工产品”,如可降解塑料的原料,电子行业用的封装材料。这些材料国家都是紧缺的,而以煤为原料做成本较低。集成配合做好以后,效益会非常大。目前宁煤装置能效是40%左右,榆林项目如果做好了,能效大概能提到50%以上,吨油成本可降低五六百元。
如果把这两步走完,煤制油项目就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地步。据初步估算,榆林项目每年总产品量可做到达七八百万吨,燃料占四五百万吨,化学品占三四百万吨。这样一个项目做下来,它的贡献率相当于年产量1000万吨的炼厂。
下一期项目不应简单“拷贝”
记者: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在不同地方建煤制油项目,要求一样吗?
李永旺:位于不同地点的这几个煤制油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由于地域不一样,煤种不一样,资源条件不一样,煤制油的技术配套也就不一样。比如我们在榆林搞油气联产,不仅要考虑油品合成,还需考虑合成甲醇。那么甲醇和油品如何配合?天然气生产如何配合?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既然煤制油技术成熟了,百万吨项目也建成了,接下来每个项目拷贝一下就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还有一方面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项目本身会有改进提升。比如说,在今年高油价背景下,宁煤项目年可盈利超50亿元,而按榆林的设计标准来看,项目年盈利或可超过100亿元。
所以,我们也是在每个项目投产后,总结技术和经验,把下一期工程的技术准备好,再做一些集成和高端化,也叫“平战结合”。这样有个好处,想用油的时候就生产油,对油品需求量不那么大的时候,什么产品价格高,我们就可生产什么。
难点在平衡短期和长远行为
记者:实际的煤制油项目运行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永旺:技术方面的困难一直存在,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解决。其他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如何平衡短期和长远行为。目前煤制油的规划都是站在国家层面,但到了企业和地方层面,有时看不了那么远。企业毕竟要利润,煤价高的时候,自然想卖煤挣钱;地方也得考虑GDP。对于科研组织来讲,支撑煤制油这样一个复杂工程的科研体系分布在各个单位,如果项目建设断断续续,产业就会停滞不前,队伍就容易散掉。
还有一个是科研数据的积累。目前在煤制油领域,所有数据在国家层面还没有积累,我们所用的数据库不少依赖国外。当然这几年我们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自己也做了数据库,但仍需国家层面上有系统的组织,形成规范和标准体系。
记者:您刚才提到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这几年实验室做了哪些工作?
李永旺:我们引进了一些国内外人才,主要做煤制油领域的基础研究,比如催化问题、材料结构问题,在原子基础层面做研究,以及探讨理论方法如何与测量方法、测试方法结合。
比如,我们做煤制油项目时,感觉现场检测的快速响应有待提升,各种物料成分的检测速度太慢,色谱打一针,半小时后才出结果。由此,我们启动了一个项目,利用波谱快速响应的办法,结合基础量子力学,还有基础的数据库积累,实现秒内检测,这样就有可能实现工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同时,我们还关注X射线精细结构,在实验室开发了一套室内X光仪器。
再比如,我们关注煤制油下游的一些关键衍生产品。我们原来在宁夏做到生产柴油,现在可以做到油气联产。在做汽油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化学品联产的优势,打通了好几条路线。
这几年我们在技术上下的功夫很大,因为不把这些东西搞透了,核心技术上不去,产业化就没法干。
记者:您对实验室的未来有什么设想?
李永旺:把科研团队带好,希望未来能继续为国家战略顶上力。我今年60岁了,现在想的就是保住技术团队不要散。我经常对下面的年轻人说:我再保10年。只要国家需求这个方向不倒,你们就得继续把队伍给保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