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市不景气的背景下,煤炭产能的快速释放加剧了全社会煤炭库存的高位趋势。
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产量过剩似乎已经成了千夫所指,在当前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尽管煤炭需求不足、国内供给及进口煤总量的增加才是导致煤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但煤炭产能过剩却还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显然,我们需要了解的应该是,煤炭的产能建设到底要不要超前?目前真正释放的有效产能究竟是多少?与实际市场需求相比,其超前值是否处于可控范围?发轫于去年的这一轮的煤市不景气、煤价大跌与前几轮的情形相比究竟有何异同?在“以量补价”的心理作用下,煤炭企业又会不会响应中央的号召控制煤炭产量?
煤炭采选业投资的惯性
“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产能一定是过剩的,过剩才是正常的”,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钱平凡开门见山表明了他的态度,“不能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
钱平凡认为,“产能>实际产量>市场需求”是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同煤炭企业对煤炭市场的下一步判断是不一样的,因而,当有些企业认为下一步需求会扩大时,他就会增加投资,进行煤炭产能的战略储备,反之则缩减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几乎像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野马越跑越快,无法停止下来,直到今年上半年才被“需求不足”硬生生地拉住了半步。
“十五”期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2253亿元,年均450.6亿元。到了“十一五”期间,相关投资就猛增至12489.7亿元,其中年均投资额2497.94亿元,超过了“十五”的总和。
“十二五”期间,这一数据再次翻番,2011年、2012年分别为4907亿元、5286亿元,直至今年上半年,煤炭采选业成了采矿业中唯一同比下降的行业,但即便如此,也高达2049亿元。也就是说,从“十五”至今,煤炭采选业累计投资约达2.7万亿元。
钱平凡说,这种跳跃式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煤炭黄金十年期间,大家都认为投资煤炭容易赚钱,风险小回报高,不免蜂拥而上,“那时煤炭央企在蒙西买煤矿是不计成本的,动辄上百亿,丝毫不犹豫。”这还可以从投资行为的角度予以解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裁、煤炭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俊松形象地归之为“投资的惯性行为”:“一个煤矿的投资分几个阶段,比如前两个阶段已经投资了20亿元,那么不可能因为目前煤市的不景气就中断后续的10亿元投资,这是不可能的。
同时,当市场不景气时,新增投资就会减少,这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得到了印证。”也就是说,就资本流动的逐利性来看,在煤炭黄金十年期间,投资煤炭获利丰厚,是很不错的投资行为,而当煤炭市场发生逆转,由于煤炭投资的巨额性以及较长的投资周期,都会导致其骑虎难下。
“但不管如何,这终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常的投资行为,无可厚非。”李俊松说。
产能超前多少看法不一
巨量的煤炭洗选业投资使得我国煤炭产能建设超前,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年平均增加煤炭产能4亿吨,导致市场过剩压力不断加大。但煤炭产能究竟超前多少,业界的看法其实也很不一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不同场合提到,“当前煤炭产量确实多,大概多了五六千万吨”、“煤矿产能过剩不能危言耸听,目前实际超出的产能也就两三亿吨”。
此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由于地方存在“未批先建”以及“批小建大”的现象,因而我国煤炭产能建设超前的数据“不太容易说清楚”,“在过去几年,我国煤炭产能建设是大幅度超前的……没有三两年的时间,这些产能是消化不了的。”但也有业内人士或不同媒体撰文称,“2013年煤炭产能可能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预计41.2亿吨)”,或者,“预计2013年新增产能3.5亿吨……净增产能4.2亿吨,总产能超过45亿吨”。
另一方面,市场永远是最灵敏的指挥棒,已有的产能并不一定会全部释放,体现为实际的煤炭产量。忽略两者的差别而空谈产能是没有意义的。
问题是,关于煤炭产量,其实也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数据。
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数据,2012年前11个月,我国原煤产量已达到36.6亿吨,至于12月的数据则付之阙如。但仍旧有迹可循。其一,根据该协会的月度报表,除了类似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这样的年份,其他年份的12月煤炭产量几乎都是全年最高的,而当年11月我国原煤产量已经达到32980万吨。其二,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产煤大省的产煤总和一般占到全国的70%左右,而去年12月这三地原煤产量为23075万吨。就此,2012年全国原煤产量已经不言自明。
显然,今年的煤炭产量将是在此基础上与煤炭产能新释放量的总和。
问题是,今年煤炭产能会释放多少?无论“年平均增加煤炭产能4亿吨”或者“预计2013年净增产能4.2亿吨”等等,其实都有点刻舟求剑。如果说这是定量的话,那么,还必须考虑另外两个变量:市场的变化以及部分省份对煤炭产业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