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15日表示,国务院关于产能过剩的治理方案即将出台,大幅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准入将成为政策亮点。这意味着,困扰中国经济很久的这项“顽疾”将得到全面的治理,而“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准入”这个政策亮点确实抓住了目前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解决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消除制约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消极因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边界,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事实上,我国从2005年开始就对产能过剩问题发出预警,时至今日,产能过剩俨然已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顽疾”,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多个行业深陷过剩泥潭。有统计显示,我国企业产能大幅度扩张,已占到GDP的70%,而国内消费只有35%左右,剩下35%消费不了的部分就是产能过剩。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种政策也频频发布,大到宏观调控,小到融资门槛限制、产业禁入等,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仍未充分发挥。
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时指出,“市场机制本身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作用,是能够调整一般性经济波动的。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他进一步指出“要下决心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更多依靠改革和市场力量,只有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错配和扭曲,才能将被抑制的需求有效释放出来。
首先,应加快实施各类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能源与资源价格的市场化,以及将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成本体系,有助于增强对企业的成本约束,鼓励企业更加集约地利用资源,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投资规模。
其次,需要建立以市场化方式为主的过剩产能清理政策框架。由于过剩产能行业的重资本特质,再大量使用行政手段是不现实的。以企业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方式去产能,将会是大趋势,这需要政策面为并购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规范环境。
第三,要打破国有企业对若干服务业,例如金融、铁路、电信等行业的垄断,真正降低民间资本进入这些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为民间资本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投资机会,从而降低制造业的过度投资。如果不能放开管制、放宽行业准入,而只是通过行政力“禁止”“惩罚”,那么民间投资要么继续停留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从而损害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只有行政权力真正做到“退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做到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一视同仁,才能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活跃民间投资。
当然,靠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完全退出。政府也应当运用标准、技术法规来监管行业,加强环保、能耗、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社会性监管和过程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顽疾”。(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