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业分食市场大蛋糕迎来契机
11月26日、28日,上海、北京碳排放交易相继开市。至此,国家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中,已有深圳、上海、北京三地修成正果,此外天津和广东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也有望于今年底上线。专家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场密集开市,让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这给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的石油石化企业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成长机遇。
据了解,北京碳交易主要包括排放数据报告、第三方核查、配额分配、买卖交易和履约五个环节。在试点期间,北京实行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主要交易标的为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其他报告单位、符合条件的其他单位。先期参与北京碳排放交易的企业达到490多家,其中涉及燕山石化公司、东方石化公司和燕山石化资产公司等当地主要石化企业。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表示,环境交易的魅力在于它能促进节能减排、传统产业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进步等,期待北京碳交易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很快活跃起来,努力为地方和企业提供低碳转型服务,真正成为市场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石。
而就在两天前的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当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在2013至2015年的试点阶段,上海全市各年度碳排放配额全部实行免费发放,涉及钢铁、化工、电力等领域的191家试点企业通过登记注册系统取得了各自的配额,并可通过交易市场购入排放不足或售出多余的配额。
截至目前,已开市或即将开市的交易市场探索出了各自的运作模式,比如上海配额分配针对不同行业采用了 “基准线法”分配方式,设置了鼓励先进企业的“先期减排配额”,北京则在各试点中首先发布了场外交易的细则,而即将开市的广东有望成为第一个拍卖配额的试点。
业内专家表示,通过7省市的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碳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强化了各主要控排单位的减排力度,同时推动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巨大需求,特别对于碳捕捉、碳提纯等领域的企业将带来重要机遇,此外也将拉动合同能源管理等工业节能技术与服务业务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