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富氧燃烧技术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引起国际关注。
24日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动力工程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楚光代表中方作报告时介绍了中国在富氧燃烧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工程项目:2011年,碳捕获平台试验基地建设了中国首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富氧燃烧碳捕获试验系统,输入热功率3MW,每年可捕获二氧化碳逾7000吨;2013年,35MWth富氧燃烧碳捕获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建成,每年可捕获10万吨。
富氧燃烧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中最具优势的技术,它可用于新建和改造机组、没有明显的技术障碍,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特点。
近年来,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在内的多个西方发达国家都专门为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制订了发展计划。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都建有相应的富氧燃烧试点基地。
在中国,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最早开展了富氧燃烧方面的技术探索。从1995年开始,时任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郑楚光教授就已关注到碳捕集这一战略研究方向,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试点实验和研发。
郑楚光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碳的减排需要碳捕捉及封存技术(CCS)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相关专家认为,富氧燃烧能够在获得二氧化碳高浓度富集的同时,还具有高效脱硫脱硝的综合效果,在运行的经济成本上有着相当优势。
经济评价表明,较之现有的同类技术,富氧燃烧技术无论是设备的投资成本,还是发电成本;无论是CO2的捕获成本,还是减排成本,与燃烧前捕集和燃烧后捕集相比更具竞争力。如果再考虑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或征收碳税,则更显优势。
在现在和将来的相当长时期内,煤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一次能源,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将是中国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也是中国燃煤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正与有关煤炭集团等产业部门合作,力争在三五年内完成这一技术的百万吨级大规模工业示范工程,届时可使中国在此领域的研发和示范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郑楚光认为,如何在不增加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达到零排放并且提高电厂的热效率,是目前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快全流程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并尽快实现这一技术的社会推广和规模化应用。
专家表示,富氧燃烧是解决中国低碳排放的根本途径,但富氧燃烧技术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创新制氧手段以降低成本、大规模机组的传热特性、烟气循环系统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