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93号汽油重新迈进8元时代,一场“内涨外跌”的成品油价格争论意外到来,公众对于大陆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声也空前高涨。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运行了四个年头,但是油价调整始终不能让公众心服口服。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评定它的功与过?同时,这场讨论了两年多的改革方案真的会在全国“两会”后水落石出吗?
“内涨外跌”的尴尬
发改委做了好事没落好
2月25日的调价让国家发改委很尴尬。同一天,大陆成品油价格上涨,台湾却在下调,巨大的反差引爆了公众的情绪,改革呼声空前强烈。随后,几名大学生推波助澜地“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公开有关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依据。
尽管稍懂些成品油调价规则的人都明白,大陆与台湾油价表现不同是因为游戏规则不同,不具可比性。相反,国家发改委在春节期间扛住压力推迟涨价,让老百姓享受了一段时间的低油价。有评论指出,国家发改委是做了好事不落好,原因在于普通百姓不了解调价的缘由。
台湾也实行跟大陆类似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最高零售限价,不过调价周期是五天,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更强。其实,在本次调整前,台湾汽油已连涨几回了,民众一直企盼当局加强干预。能源专家林伯强指出,这场普及性的大讨论让公众开始真正了解成品油的定价规则,一定程度上将会倒逼改革的步子。
现行机制常被“算计”
每次涨价前都会有囤货惜售
自2009年《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以来,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走过4年。它规定,当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均价涨幅或跌幅超过4%时,就达到调价条件。但该机制运行一年后便暴露出很多问题,综合各机构分析,屡被诟病的主要有三大矛盾:
首先,离投机炒作那么近。现行机制的调价条件是“22个工作日加±4%的幅度”,经过几年的跟踪,经营者们和各大资讯机构都摸出一套测算方法。根据公开的国际油价可以大致计算出价格调整时间、幅度,从而引发投机行为。现在,每次涨价前批发和零售商都会大量囤货、惜售,降价前又会出现大量低价抛售。
其次,离国际市场那么远。最为外界批评的是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太长,反应慢。
第三,离下跌太远,离上涨太近。4%的计算公式很难打消“涨多跌少”的疑虑。从低价往高价调整,4%的相对幅度换算成绝对值则较低,相对容易满足;而从高价往低价调整的时候,4%的相对幅度换算成绝对值则相对较大,满足的时间范围要拉长。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国家发改委可能会有更多的考量,但是却堵不住悠悠之口。
另外,分析师王金涛指出,挂靠原油种类的“辛塔”参考价值下降。在中国最主要的几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沙特、伊朗均采用三地原油中的“迪拜”原油进行定价,而俄罗斯、安哥拉等采用“布伦特”原油定价,因此迪拜、布伦特原油入选“三地”合情合理。但近几年中国从印尼进口原油的数量大幅下降,从原油进口的角度看,“辛塔”原油已经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未来油价或将半月一调
如果一个月两次都上调怎么办?
国家发改委早就决定改一改了,只是这一步迟迟没有迈出。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官员曾表态说,将选择一个成熟的时机推出——油价正好满足国内成品油生产成本,同时国际油价相对比较合理的时候。但迄今依然扑朔迷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高世宪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价格改革的方向是走向市场化,目前有三方面有待完善:调价周期、挂靠市场和涨跌幅度。另外针对坊间关于定价权有可能下放到企业的说法,高世宪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
分析师陈晴认为,国家发改委迟迟按兵不动,一是在等待好的时机,同时也在试图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考虑在民生角度,民众能否承受。
目前业界讨论比较多的是,计价周期或将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即两周左右的时间,很可能出现一个月调两回的情况。“如果两次都是向下,或者一次向下一次向上,都没问题。但如果两次都是向上呢?”能源专家林伯强指出,政府最担心的是出现最后一种情况,连续的上涨对于国计民生是巨大的压力。但这一步终归将迈出,他建议未来一旦油价不停飞升,政府可以补贴消费者。(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