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储量有依据吗?
记者:一直以来,给国人留下的印象,我国页岩气储量比美国还要丰富,请问是这样吗?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崔永强:中国的页岩气储量数据来自美国。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1年4月5日发表《2011年全球页岩气资源初步评估》,称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为36.1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美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为23.4万亿立方米,屈居第二。美国没在中国钻井,它的储量数据没有根据。国土资源部把页岩气定为新矿种,但并没有做过系统勘察,其在2012年3月1日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称,我国陆域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区)。这同样没有根据,只不过是把美国的数据打个折扣而已。
2012年2月,美国将其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下调到了13.649万亿立方米,缩减了近一半。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1700亿立方米,参与生产的气井有8万多口,但EIA依旧“不清楚”自己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的真正家底。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重点页岩田Marcellus Shale储量的估计,就迫使EIA大幅下调预测;前者指只有84万亿立方米,后者却认为有410万亿立方米,EIA最终削减预测80%,并承认对方才是地质专家。
2014年5月20日,EIA曾预测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页岩地层蕴藏的页岩油储量约占全美页岩油储量的三分之二,但其以现有技术能力为托词,将这一地区的可开采量从137亿桶下调到6亿桶,削减可采储量数达95%。
2013年4月8日《重庆日报•特别关注》一篇《重庆页岩气产业调查》报道:“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在制订补贴政策时就认为页岩气储量只有5万亿~7万亿立方米,不具有战略价值”。
最近,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表示,将2020年页岩气产量目标下调至300亿立方米,较下调前的600亿~800亿立方米下降了一半。这表明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形势并不乐观。
记者:既然一些国外机构披露的我国页岩气储量数据并不可靠,应该怎么看待我国的页岩气储量?
崔永强: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页岩气储量显然不靠谱,其公布的页岩气储量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页岩气战略。2014年1月14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1月10日《石油大骗局》一文,作者哈菲兹˙艾哈迈德明确指出:页岩气革命其实是个骗局。支持这个结论的事实:除了页岩气可采储量飘忽不定以外,页岩气井的产量在生产的第一年就将下降60%~90%;为了维持原来的产量就必须钻更多的新井,钻井公司就会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前不久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去美国考察页岩气,得到的美国页岩气行业现金流的数据,也间接证实了这一事实。水力压裂法耗用巨量的水资源,同时造成不可弥补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的严重污染,并导致地震频发。英、法等发达国家已经禁止了页岩气开采。
始作俑者的美国非常清醒自身处境,其对策是:一是压低价格,力图将页岩气产业挤出美国;二是放宽页岩气外来投资限制,大量吸收国外投资维持其国内繁荣局面;三是总统带队游说全世界,以页岩气技术和设备输出为名转嫁国内的页岩气损失,并分享别国开采收益。当然,中国是美国页岩气战略的首选目标。
至于我国的页岩气储量数字,无论是美国提供的,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还是财政部认可的,其实都是缺乏地质依据。从石油地质学角度,这里必须指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第一,页岩本身并不生气;第二,页岩是全世界公认的盖层,其有用属性是致密性和封盖能力,作为储集空间的地质意义并不大。
页岩气名实相符吗?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页岩气到底是什么,它和天然气有什么区别?
崔永强: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毫无二致,只是产出层位是裂缝性页岩储层。这里的页岩裂缝有两种,一是天然裂缝,二是水力压裂法造成的人工裂缝。
按照以往的说法,页岩是天然气的源岩,页岩生出的天然气没有全部排出,而是滞留在原地,所以页岩里有大量的天然气储量。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现代石油有机成因理论以干酪根热降解生油模式为代表,认为动植物死亡分解埋藏,在沉积层形成一种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其原子团极其复杂,结构至今没有弄清楚,称之为干酪根。
随着沉积层的沉降,干酪根将发生吸热分解形成石油和天然气。这个干酪根热降解生油模式已经被最新的研究否定,理由是:所谓富含干酪根的生油层,其地层温度没有达到实验室中200~250℃以上能够让干酪根发生热降解的温度;用漫长地质时间补偿生油温度不足的时间—温度补偿原理,因生油层没有达到发生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的化学反应活化温度而失效;干酪根的C含量是76%,H含量只有6%,烃类的H含量至少要达到12%~14%,干酪根缺少了一倍的H,是无法解释的。如果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考察干酪根生油假说,由沉积层中极度分散的干酪根到可供开采的油气藏,既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又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它与自然发生的过程所具有的熵增和放热特征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假说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无法成立。
最新航天成就已经证明,石油和天然气所属的烃类,其大量聚集与生物并无必然联系。2005年1月14日,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号探测器登陆土卫六,证实在土卫六北半球存在充满液态甲烷的海洋、湖泊等地形。
来自北美阿巴拉契亚盆地志留系和奥陶系的非常规气,深度>3000米的碳同位素全部表现为反序排列(δ13C1>δ13C2>δ13C3),系幔源特征。这是该地区天然气来自地幔的直接证据。石油和天然气来自上地幔,这是石油无机成因理论的最新进展。
页岩气最好的产层在硅岩层,硅岩是化学岩,它们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层的烃碱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不断与围岩发生碱交代作用富集的大量硅质随交代热液上升到沉积盆地的产物。页岩也是化学岩,在烃碱流体地球化学理论中,页岩是碱交代热液终端产物—碳硅泥岩系的组成部分。
记者:页岩气的成藏机理是怎样的,为什么页岩气在开采过程中“衰减”的程度比天然气快?
崔永强:我们看到所有页岩气区块均位于已开发油气田的上方,而在未发现常规油气的地区却没有所谓的页岩气井。因为页岩并不生气,页岩裂缝性储层中的天然气只能来自其下伏的已开发油气田,已开发油气田中的油气来自上地幔软流层。
据估算,上地幔有43.5亿亿吨气体,原始地幔流体中占优势的成分是甲烷(90%以上),其次为氢气和水(不足10%)。这些超临界流体在地球圈层的物质演化与构造变动过程中将源源不断地向地表排放,这个过程叫地球排气。上地幔超临界流体在中下地壳深度向热液转化的过程中将发生巨大的化学爆炸,同时发生费托合成反应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所以深部热液和油气是同源的。巨大爆炸的能量还将导致地震,10~15千米是浅源地震的深度。深部热液既含烃又含碱,烃即油气,碱以钾钠为主。中国主要油田的上方均发育盐碱地,就是油气与碱金属伴生的实例。
中国大地测深剖面和国外的深反射剖面均以证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丰度与上地幔软流层的隆起幅度高度相关。上地幔软流层隆起最高的盆地,石油和天然气是最丰富的,因为上地幔软流层隆起越高,它汇聚的地幔流体越多越集中。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页岩气储层的所谓页岩,都并非石油地质学教科书上的页岩。一方面页岩气专家们强调页岩生气,并且有大量的天然气尚未排出;另一方面却声称,工业开采的页岩不是纯页岩,主要是易于压裂的脆性储层,包括硅岩、砂泥岩等。由此可见,页岩气仅仅是个工业概念,是概念创新或称名词创新,而不是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
页岩气产量跳水的真正原因在于,页岩层本身是塑性地层,无论用什么办法造成的人工裂缝,在塑性地层中都会因为塑性变形而封闭。所以,天然裂缝一般发生在脆性地层中,而页岩中的天然裂缝一般发生在硅质含量高的地区。页岩气水力压裂施工也要寻找脆性地层,最好的页岩气产区页岩储层硅质含量达80%以上。这个时候的页岩已经是硅岩了,硅岩是不能生气的。
美国专家依据的理论科学吗?
记者:石油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学说争论了近100年,请问这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有怎样的意义?
崔永强:众多学者质疑美国页岩气革命是个骗局,但面对专家们的言之凿凿,声称在页岩中还有大量的资源,大家仍然是一头雾水。谜底在于:页岩气专家们所依据的理论—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已经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了。石油有机成因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理论上无法立足。
在1994年8月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召开的“同地下勘探和控制技术有关的、科学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重要问题”科学大会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科学家报告了他们在理论上不可能有石油蕴藏的地方找到了石油:前苏联科学家苦干45年,在属于结晶质基底岩地质构造的乌克兰盆地发现并打出了石油和天然气。从1990年开始,前苏联科学家开始在第聂伯河—德涅茨河盆地进行勘探钻井,五年中共打井61口井,其中有37口井获得了可商业性开采的油流,成功率达60%。
面对具有颠覆力量的新事物,正如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太阳中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1994年,西方地质学界也同样不肯接受俄罗斯提出的石油生成新理论。面对克拉尤希金报告中的爆炸性内容,整个会场的听众竟然无动于衷。
俄罗斯和乌克兰科学家挑战的不是科学之谜,而是美国科学家事实上的攻守同盟。他们面对理论挑战的第一个回应是导演反制性“石油峰值”理论的大规模舆论战、宣传战;然后是美国急剧扩大了军事行动的规模,对分布在全球的已知石油资源进一步加强掌控。
所谓的“石油峰值”理论出自金.哈伯特在1956年美国石油学会年会上由石油巨头授意发表的论文,这是一场当代最著名的科学骗局。石油巨头们的核心目的是借助石油来控制世界,而只有“有限资源”才能被管理,这正是洛克菲勒帝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战略的核心。
哈伯特结论的前提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恐龙、藻类等生物体经生化反应生成的。哈伯特本人是地球物理学家,对此说未做任何科学证实,但却奉为圭臬,进而提出新马尔萨斯主义,即面对即将到来的石油匮乏必须采取社会控制措施。
1989年哈伯特去世前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承认,他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就像竖起手指来测量风速。哈伯特还承认,化石燃料说让自己的石油峰值论顺理成章。“这个假设提供了强大的地质学基础,让我们的说法听起来不是信口开河”。
显然,石油峰值论的反对者们在拿起石油无机生成理论戳破石油有机理论之前,任何就事论事地反对都无法干净彻底粉碎它。
记者:按照无机成因理论,你认为我国页岩气前景如何?我国应制定怎样的页岩气开发战略?
崔永强:页岩并不生气,只是储层,并且是最差的储层。仅仅针对页岩的勘探开发是没有出路的。事实上,页岩气项目已经调整了他们的目标,去压裂所有适合压裂的脆性地层。即便如此,鉴于水力压裂法超量用水、其压裂液包含大量致癌物质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地表和地下水系污染。在此,建议国家页岩气项目立刻结束。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祸水东渐,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石油地质理论工作者没能及时接受前苏联的石油地质学最新研究成就,没有及时接受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就,包括石油无机成因理论、烃碱流体地球化学理论和大陆层控构造理论。今天的石油地质学理论早已跨越了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的初级阶段。
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到了陆相生油理论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习近平主席也借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指示我们:“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把“能源革命”提到国家长期战略的高度,并在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的基础上,将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四大“革命”并行提出,显示中央对能源技术的高度重视。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主席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给予石油地质学创新理论—幔源油气理论以足够有效的支持,并建议国家将幔源油气理论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使之早日为国家石油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者——
重大决策要多听不同声音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峡大坝建设最需要感谢的是当年的那些反对者。正是由于反对者们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种种弊端,决策者们才更加谨慎,建设过程才更加科学。其实,在做出任何一项大决策时,决策方都应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特别是那些反对者的声音。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页岩气开发也应该如此。
就我国页岩气开发而言,包括崔永强博士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声音,这些不同声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页岩气的储量迄今并不清楚。我国页岩气储量出自并未在我国打一口井的美国方面,而美国人连自己国家到底有多少页岩气的“家底”都不清楚。于是,页岩气储量这个被外国人臆猜出来的“数据”却成了我国决策页岩气开发的依据,这个玩笑就开大了。二是页岩气成藏理论尚存在巨大争议。对页岩气到底是怎样生成这一事关开采理论依据的重大问题,国内的一些决策者们未必弄清楚了,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不把页岩气的成因弄清楚,任何开采前景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决策规划也必将是盲目的。三是环境问题尚存争议。美国页岩气一直在争议声中发展,其中争议最大的、公众最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美国如此,我国也面临同样的争议,而且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更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四是经济效益存疑。前不久,有的国内学者专程前往美国考察页岩气产业的发展状况,获得的数据表明,美国页岩气行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不佳。以美国的气源条件和技术水平尚且如此,我国要在比美国更加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其效益前景也不好说。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质疑,如果有关部门能够认真研究清楚,相信我国页岩气的规划和开发将会更加科学。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能源局日前主动大幅调减了页岩气“十三五”产量目标,为过热的页岩气开发降了温,这或许正是决策者们听到了反对者的声音,做出了更为科学的决策。这对于我国页岩气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