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前来北京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会谈,会谈期间双方签署2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6项油气合作协议。此次中俄能源合作的协议之多、内容之丰富、投资金额之高,为历史上所少有。这些协议有哪些具体内容?对中俄能源格局有哪些影响?后续合作还有哪些看点?中国化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中俄再签能源大单
此次中俄签订的6项油气合作协议分别是中石化与俄油合作开发油气田、中国化工与俄油达成股权收购和供油协议、中石油与俄气合作开发供气项目、中石化入股西布尔集团、中海油服为俄油提供钻井平台、丝路基金投资俄LNG项目等。
这其中,中石化的两个签约项目引发业内关注。9月3日中石化宣布,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俄罗斯两个油气田。根据协议,中石化有权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所属东西伯利亚油气公司和秋明油气公司49%的股份。这两家公司分别拥有鲁斯科耶油气田和尤鲁勃切诺—托霍姆油气田的开发许可证。
双方认为,协议所涉油气田发展前景广阔,两座油气田均位于俄油公司的重点经营地区,共同开发致密原油贮藏将有助于双方降低项目运营风险。下一步,双方将设立联合技术工作组,确定最终投资方案,敲定最终协议文本。
根据俄油网站的官方数据,鲁斯科耶油田目前年产量约370万吨,尤鲁布切诺—托霍姆油田证实储量约3亿桶,计划2017年投产,2019年达到年产500万吨的能力。
此外,9月3日,中石化还宣布与俄罗斯天然气加工及石化产品公司西布尔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中石化将购买西布尔股份,成为其战略投资者。此项投资将在双方公司董事会和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正式生效。
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表示,西布尔的资源—石化一体化发展方向,与中石化的主营业务有很高契合度。此次战略投资符合中石化化工业务海外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
据了解,西布尔是一家垂直整合的天然气加工及石化公司,拥有并运营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加工业务。西布尔公司总经理和大股东米赫利松表示,中石化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有助于促进西布尔更加有效的实施新项目,进入新的发展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俄罗斯能源问题专家刘干推测,米赫利松所说的新项目,有可能是西布尔公司最大的投资项目——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该项目计划在托波利斯克建设年产150万吨乙烯和50万吨聚丙烯装置,项目投资额将达约95亿美元。
另一项引人关注的合作是中国化工集团与俄油公司达成股权收购和供油协议。9月3日,俄油公司宣布,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签署了两项协议。其中一项协议规定,俄油将收购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中国化工油气股份有限公司(CCPC)30%股权。这一协议是俄油6月20日公布的备忘录的延续。此外,俄油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向CCPC提供400万吨石油,并可能延期和提高供应量。此外,两家公司还签署了FEPCO(远东石化公司)项目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文件,中国化工集团将收购俄罗斯境内远东石化公司的控股股份,并确定了投资的关键步骤。俄油公司表示,同中国化工集团的合作能够使俄油获得新的市场和高质量的客户,加强在亚太特别是中国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此外,9月3日,丝路基金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Novatek)签署了出售亚马尔LNG项目9.9%股份的协议。目前中石油已经持有该项目20%的股份,在丝路基金完成交易后,中方的股份将提高到29.9%。
刘乾表示,根据相关信息,丝路基金收购亚马尔LNG项目9.9%股份的条件与中石油入股该项目的基本一致,交易金额大约9亿美元。在这笔交易完成后,亚马尔LNG项目将可以尽快解决中资银行向该项目贷款的问题。
“至于投资亚马尔LNG项目的前景,作为财务投资者,丝路基金可能会在合适的时候退出该项目,其股份可能转让给中石油或其他中资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大型LNG项目投资的情况,大多都会超支,而目前的LNG市场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项目投资可能超出预算。”刘乾说。
9月3日,俄油公司还表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将在2016年为其与挪威Statoil公司在鄂霍次克海的合资项目搭建两座探井。俄油公司表示,中海油服提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9号,因其技术和经济指标的综合指标脱颖而出。
据此前的消息,中国海油董事长杨华8月20日刚刚会见了俄油总裁谢钦,但双方并未公布任何具体成果。俄方某官方人士曾表示,中国海油是俄方潜在的最优质合作伙伴。因此,中国海油与俄方深度合作的前景值得关注。
供气问题广受关注
尽管此次中俄双方签订多项能源合作协议,但最受关注的中俄西线天然气供应合同最终并未在此次中俄元首会晤期间签署。不过,俄气公司却在这种情况下另辟蹊径,提出了一条新的对华供气路线——从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向中国供应管道气的第三条路。
9月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宣布,当天俄气公司总裁米勒与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就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向中国供应管道天然气项目,在北京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俄气公司表示,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开展供气项目的研究。研究结果将决定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和经济参数,包括运输方式和输送点等。米勒表示,文件规定,除了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和西线(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此前称阿尔泰管道)之外,俄气公司将通过第三条管道向中国供气。
“从萨哈林向中国供气并不是首次提出。此前萨哈林1号的作业商埃克森美孚就曾与中石油签署过供气合同,只不过最终告吹。而俄气一直在萨哈林天然气是否用于加工LNG方面犹豫。不过,今年8月,美国出人意料的对萨哈林3号项目进行了‘精确制裁’,禁止向该项目提供水下作业的设备,也使得俄气同壳牌的合作夭折。因此,俄气需要寻找新的方案。”刘乾说。
刘乾认为,从理论上看,从萨哈林供应管道气存在基础,萨哈林3号项目有资源,同时也已建成了萨哈林—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管道。天然气从哈巴罗夫斯克过境就能够通往中国,实现供气只需要建设小段管道和加压站即可。不过,在商务和技术谈判方面仍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中石油而言,下一步的论证和谈判工作,解决起来并不比西线更容易。
对于此次没有签署的西线天然气协议,刘乾认为,主要是在价格等方面存在原则上的分歧。在气价低迷的当下,合同没签也属正常。尽管俄气总裁米勒称希望同中方在2016年春签署西线天然气供销合同,但实际情况还是要由市场形势决定。
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白根旭博士则表示,西线是中俄双方的必然需求。作为世界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益占到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达到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俄两国达成天然气大单无疑会对俄罗斯具有格外重要的战略意义。
白根旭表示,对俄罗斯而言,如果不开拓中国市场,俄罗斯过剩的天然气将无处可去。更直接地说,恰扬达(Chayanda)气田和科维克塔(Kovykta)气田就会陷入较大的困境。俄气公司总裁米勒曾反复强调,该公司每年可生产6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未来10年内,唯一能够利用这些产能的机会就是西线天然气协议。
目前,东线天然气协议已经签署,中线意向也已明确,白根旭表示,东线的实际进展是西线天然气项目取得突破的前提条件,双方最近签订的天然气协议很有可能在未来扩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俄罗斯面临的制裁和能源市场竞争压力。为此,俄罗斯在关键的节点可能着手两条天然气管线计划,先建设东线,再推进西线管线。东西二线如果均开始运作,将对欧亚能源地缘政治产生巨大的冲击。第一,俄罗斯可以摆脱对欧洲能源市场的过分依赖;第二,俄罗斯与其他LNG开发商已经在利润丰厚的亚太市场开始了一场无形的竞争。而对中国而言,将是西线天然气协议最大的受益者。
合作风险不容忽视
普京近日公开表示,中俄关系目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继续向前发展。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前景也广为好看。不过,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
刘乾认为,中俄油气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尽管此次签署了这么多协议,但大多属于意向性的,或者处于初期阶段,未来仍存在诸多变数。同时,一些已经开始谈判的项目,此次并未能签署协议。
据了解,此前中俄能源合作不乏因俄方原因而导致协议告吹的先例。就是此次俄油公司与中国化工签约后,俄罗斯反垄断局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哈尼扬已经表示,远东石化公司是俄罗斯战略企业,因此该交易可能需要按照外国投资法获得审批。他表示,反垄断局将在近期确定该笔交易是否需要同政府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进行初步协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认为,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投资风险问题尤为重要。其中,除了资源风险、市场风险外,俄罗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刘旭表示,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资源,因此对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也较为敏感。这些国家大多已初步确立了相关法律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受法律的完善程度和行政水平限制,相关法律的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而放大了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俄气公司入主萨哈林2号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据了解,由多个外资企业参与的萨哈林2号项目因管道铺设造成重大环境破坏而被俄罗斯自然资源部追究责任,而该部官员间的内部矛盾和行政执法的低效率,导致这一事件的影响被持续放大,最后俄气入主该项目,使得此事件中环境执法的“政治性”变得异常浓厚。但总体来说,这次事件的根源在于外资企业在能源项目开发中违反了相关的环境法规,从而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企业在这一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需要汲取类似的教训。
对此,刘旭提出应对风险的三项主要原则。
一是确立政府与企业各自角色及责任到位的原则。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油气投资时,往往承担着保障国内油气供给的任务,中国政府要为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措施。与此同时,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扶持需区分轻重缓急。政府应该优先推动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直接相关的项目,例如管道及其连接的上游项目,对开展这些项目的企业尽可能提供政策便利;对于非直接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相关的项目,则从对外政策等宏观角度给予投资保障,例如与东道国在保护投资和税收领域做好双边安排。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的和市场方向,理性运用本国政府提供的政策便利开展对外油气投资活动,过度依赖本国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反而容易激发东道国的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加大投资风险。
二是确立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外油气投资的首要目的无疑是获取油气资源,但这需要在充分尊重东道国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压低东道国利益诉求的项目合约虽然可使投资方在一时多受益,但也埋下了长期的潜在风险。目前,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国家正面临低油价和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的局面,中国企业此时在这一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有可能获得相对有利的项目合约,但为了预防潜在风险,仍需充分尊重对方的利益。
三是确立优先发展现有项目的原则。油气项目开发最注重连续性,一个油气项目的培养短则需要5~6年,长则需要10年以上。在进行对外油气投资时,对单个项目进行长期关注和细心经营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保障投资收益,还可在东道国树立口碑。中国企业已在俄罗斯进行了多年的油气投资,投资项目覆盖上中下游。结合低油价和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的现状,优先发展现有合作项目应成为中国企业在这一地区开展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则之一。国际范围内一体化油气公司对外投资的普遍趋势是注重产业链整体的协调和发展,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一体化公司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整合效应,分散投资风险。因此,中国企业现阶段在优先发展已有项目的同时,可在其延伸的产业链上进一步发掘投资机会。
背景资料
俄罗斯油气产量
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统计数据,2014年俄罗斯原油产量达到5.26亿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巴什石油公司原油产量增幅最大,达到10.7%;其次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增幅为4.5%;斯拉夫石油公司和鲁斯石油公司原油产量分别下降了3.7%和3.2%。该国八大石油公司的原油产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83.8%。
2014年,俄罗斯原油一次加工量达到2.88亿吨,比2013年增长3.5%。原油加工量占原油产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53.2%上升至54.7%。原油平均加工深度(即转换为成品的量与加工量的比率)略有增长,从71.4%提高到72.4%。其中,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巴什石油公司和苏尔古特石油公司的原油加工量合计占俄原油一次加工量的68.3%。
2014年俄罗斯出口原油2.21亿吨,比2013年下降6.2%。其中向近邻国家出口原油2390万吨,大幅下降16.1%;向非近邻国家出口原油19680万吨,比上年下降4.8%,为多年来首次低于2亿吨。
2014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为6402亿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2%。其中俄气公司生产天然气4320亿立方米,大幅下降11.4%,占国内天然气产量的比例从上年的73.0%下降至67.5%,为多年来首次低于70%;石油公司和独立天然气生产商的天然气产量达到2082亿立方米,比上年大幅增长15.3%,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从上年的27.0%上升至32.5%
俄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天然气产量为53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9%。2014年俄萨哈林2号项目生产液化天然气(LNG)1070万吨,比2013年下降0.9%。 (徐岩 整理)
相关评论
中俄天然气贸易需克服认识误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无论是互补性、双方总体目标定位还是具体项目及储备,中俄天然气贸易都堪称天作之合。中国把俄罗斯作为重要能源贸易伙伴;俄能源部也曾提出,到2035年把对亚洲石油出口翻一番,天然气出口扩大4倍,中国显然是无可争议的最重要出口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为我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气源,进而削弱天然气卡特尔对东亚天然气市场的操纵力量,这对于我国抑制进口气价的长期目标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还将给我们这个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带来不少机会,钢材、机械设备、智能控制设备和软件等产品供应商将从中受益。
俄罗斯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小进口国无法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但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进口大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这两点。因此,任何卖主都没有办法向中国长期索取垄断高价。
俄方也应充分认识到:其他天然气出口方的竞争压力很大。在俄罗斯传统的最大天然气出口市场——欧洲,俄罗斯的市场地位将遭到非洲、北美液化天然气的严重侵蚀。在2014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开展游说,推动美国政府放松、取消原油天然气出口管制。仅2014年3月,共和党人控制的美国国会就提出了至少6个要求加快液化天然气出口的议案。而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欧洲也会竞相向中国投资者推销有吸引力的液化天然气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在中国市场上,除中亚国家之外,澳大利亚、加拿大,乃至莫桑比克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也都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
俄方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初级产品行情是有周期的,而且熊市时间通常比牛市长。本来,抓住牛市机会与中国这样的大进口国达成长期协议,对俄罗斯最为有利;越是拖延,其市场地位越是被动。俄罗斯最高领导层对世界格局、中俄关系、市场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俄方相关机构对此认识不足。如果克服了认识误区,中俄天然气贸易必能取得长足发展。(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