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在10月份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其中一个大热点。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低速增长、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也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后续新能源的发展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而转型升级则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煤企深陷亏损泥潭 急需变革应对新常态
9月7日-9日举行的2015年中国国际能源峰会上,中国煤炭行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连续40个月处于下行状态,整个行业困难重重,作为煤炭行业自身来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无论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需要一系列的变革。
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数据表明,8月份全国动力煤矿区亏损面在八成左右,炼焦煤矿区亏损面达到九成左右,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剧;中国煤炭资源网关注的30家煤企上市公司,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6.7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72.18%。其中陕西煤业、中煤能源及国投新集上半年亏损均超过9亿。
受需求量减少和环保政策的多重影响,煤价持续下跌,煤企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但追本溯源,此轮煤价下跌根源在于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减少供给、限产保价本是煤炭行业应对危机的不二选择,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主管和监管部门的限产令不断。但在煤炭企业亏损日益加重的形势下,有禁不止甚至越限越超的情况在多省频繁上演。
那么,面对当前煤炭形势,我国煤炭经济如何走出困局,促进煤炭行业平稳发展呢?
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帮助煤炭行业脱困应该主要是帮助化解过剩产能。目前,政府化解煤炭产能的手段主要是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和关闭部分资源枯竭矿井。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之前联合发布了《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其中明确规定2015年全国淘汰煤矿数量为1254处,其中关闭退出1052处,改造升级202处;计划淘汰落后产能7779万吨,其中关闭退出6391万吨,改造升级1388万吨。
从煤企自身层面看,虽然产量是煤炭企业立身之本,保量很重要,但不亦过分追求。目前市场依然供大于求,煤企保量要适度,不要过分追求“量”;最后,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单从煤炭行业来讲,原先的发展模式的确难以为继。当前阶段,应当大力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9月15日晚间,中国神华发布公告称,8月,公司煤炭销量3530千万吨,同比下滑近34%;1-8月,中国神华煤炭销量累计为2.476亿吨,较去年同期下滑18.4%。面对当前煤炭形势,作为国内煤炭一哥的中国神华率先吹响了变革的“号角”,大力实行煤电一体化,充分利用煤炭价低的机遇,消化自有煤炭发电,从而弥补煤炭业务的亏损;同时,也在不断重视运输和煤化工两大业务。
在此状况下,煤炭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寻找新的增长点、转型、煤炭清洁化、煤炭走出去等措施,都可以成为煤炭企业应对困境的中长期措施。
传统能源行业比重下降 新能源将成主力
9月1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指出,“十三五”将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是煤炭消费,其比重将从66%降至60%以下。在煤炭消费削减的同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将继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总量达3500亿立方左右。
此外,非化石能源也将进一步发展,202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15%,其中,风电规模达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亿千瓦,水电3.4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3000万千瓦,核电5800万千瓦。
而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度也正在向计划目标不断前进。国家统计局9月14日发布消息显示,1-8月份全国火电绝对发电量2833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水力绝对发电量63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前8月火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75.81%,较上月的76.24下降0.43个百分点,而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17.11%,较上月的16.6上升0.51个百分点,水电占比进一步扩大。
风电、光伏方面,9月初,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表示,“十二五”光伏和风力发电远超目标,因此十三五指标应该有些改变。有关部门已经建议将“十三五”风电、光伏发电的指标上调。
对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问题,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表示,首先,政府应推动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规划并对新能源产业进行长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相关产业;最后,要积极引导对新能源产业的消费需求并大力培育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行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实现增量调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气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的比重,实现存量调整,并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三是提高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降低火电比重。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目前,“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中,其核心是要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前提下,把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