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及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一)世界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2014年,由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1975年至2035年世界石油和煤炭消费增量的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核能消费的阶段性特征不太明显,水电、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基本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将基本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
总的来看,世界能源产业正在朝着更加多样、更加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发展。目前,世界能源产业呈现出的主要趋势有:
第一,日本福岛事故削弱了核电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各国纷纷对核电采取了更为审慎和严苛的态度,核电发展速度暂缓。
第二,领先的能源开采和生产技术始终是主导世界能源格局的主要因素,如页岩气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美国天然气的自给水平,而且深刻影响世界能源能源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重构和地缘政治格局。新能源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传统意义上的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成为常规能源,未来国际贸易格局会在存在能源产品供需不均衡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是消费世界能源增长量的主要地区。
第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突破且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智能电网、电动车、储能电池等领域的发展势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电力消费比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会加剧用于发电的能源资源产品的竞争。
第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清洁化趋势势不可挡,以气候谈判推动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得稀缺的能源资源发展更为可持续。
从以上几个趋势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未来,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给的国家和地区都将进入剧烈的变革时期,世界煤炭消费增速的下降将会非常明显。同时,受到新能源冲击、节能减排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较低增速甚至负增长的发展速度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如何由粗放式发展向清洁高效利用转变,是世界各国煤炭产业特别是以煤炭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和地区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共同难题。
(二)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相比,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这不仅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资源储备情况有直接关系,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也有密切的关联。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被动,未来的趋势主要有:
一是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面临较高的煤炭需求水平、石油进口依赖以及对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状况,国家能源安全体系面临巨大考验。
二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刻不容缓,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制会越来越多。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水平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系统总效率也不及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大量能源在加工转换、储存运输和终端使用中损失和浪费,这样的能源利用水平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是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活跃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情况下,我国不得不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水平上,对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排放要求和监管也将更加严格。较高的环保成本无疑是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有担当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实现超净排放的理想目标,只有通过对环保制度、奖励制度及监测方法的完善,才能保证企业有保持超净排放运行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我国已进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新时期,其主要目的是倒逼能源生产和消费终端进行改革,间接敦促地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这是总体趋势,接下来重点说说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总量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需求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市场与行政手段对煤炭市场的双重干预将是常态。一方面,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迫使煤炭企业减产;另一方面,政府出于稳定经济运行、避免煤炭行业过度竞争的考虑,也会采取多种措施限制煤炭生产。因此,在保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我国煤炭总产量不会有显著变化,去库存压力会逐渐减小;受煤炭生产及消费过程中排放监管力度加强的影响,煤炭产量的内部结构会发生一些细微的转变,劣质煤将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产量呈萎缩态势,而优质煤产量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其次,从价格来看。在煤炭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是我国为帮助煤炭企业脱困采取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将会在“十三五”时期释放红利,为企业创造盈利空间。此外,煤炭价格还要受到技术投入增加的影响,增加煤炭生产成本。在以上因素的叠加作用下,预测煤炭价格会保持基本稳定,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会有所改善,但走出低谷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也要看到,201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天然气价格也进入下行区间,大大挤压了煤化工产品的盈利空间,预计煤化工行业在“十三五”期间会相当艰难。
二、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
能源发展的国内外趋势大致如此,再来看看我们内蒙古的能源产业发展基础。
(一)内蒙古能源资源储备情况
就资源条件来看,内蒙古能源资源具有储量丰富、发展潜力大和配套条件好等突出优势。
(1)储量丰富。内蒙古各种能源资源基本情况如下:煤炭累计探明储量超8000亿吨,居全国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7亿吨,远景储量40亿吨以上;天然气探明储量仅苏里格气田就达750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特大型气田;探明煤层气储量达l万亿立方米;风能资源总储量达8.9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量达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太阳能总辐射为年1331~1722 千瓦时每平方米,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在“煤铀兼探”的思路下,我国裂变核燃料资源的勘探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并快速推进,内蒙古自西北向东由包头至通辽的富煤地区已经发现的铀(钍)矿资源储量巨大,对保障我国未来核电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发展潜力大。内蒙古能源资源勘探晚、开发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内蒙古以整装煤田和气田为主,便于进行集约化开发;内蒙古地广人稀且多草原荒漠,风能及太阳能施工难度及成本都较低。
(3)配套条件好。内蒙古煤矿共生或伴生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条件好,对与煤共伴生的矿石、煤层气、瓦斯、矿井水、洗煤泥及高岭土等资源进行综合开采和深度加工,有利于形成采矿、冶炼和加工制造的产业链条。
(二)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一直以来,内蒙古能源产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煤炭、风能和太阳能发展最快,尽管煤炭遭遇多重因素的影响进入低价调整的周期,但这三个领域在我国以及内蒙古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撼动;随着国家层面对苏里格气田勘探和开采,内蒙古天然气后来居上,成为我国天然气的重要输出地区;石油方面,内蒙古勘探力度还有待加快;铀(钍)矿的发现使得内蒙古未来在核能领域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新能源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在更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煤炭产业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趋势性特点更为突出,在这里做重点分析。
1、内蒙古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变化
内蒙古煤炭生产和消费整体供过于求,并且供需差额逐年增大,煤炭外送是支撑内蒙古煤炭产能释放的重要因素。内蒙古煤炭进出口经历了煤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到煤炭进口量大于出口量的变化。2010年前后,内蒙古煤炭年初年末库存差额出现较高的负值,产能过剩情况极为严峻。
2、内蒙古煤炭消费分行业变化趋势
内蒙古煤炭消费分行业的数据总体呈增长的态势,同时煤炭消费的行业结构也有一些变化,工业消费煤炭占比大幅增加。内蒙古各行业煤炭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工业增速最为明显。从煤炭终端消费和中间消费的数据变化来看,内蒙古煤炭中间消费增速明显,煤炭终端消费趋于平缓,煤炭中间消费与终端消费比大概为4:1。
3、内蒙古煤炭历年调运情况
2000年以来,内蒙古原煤调入量基本保持平稳,调出量有显著增长。内蒙古原煤调出量在“十一五”末期爆发式增长,在“十二五”时期保持在6亿吨以上的水平,占全国原煤调出总量近40%,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调出省区。
4、内蒙古煤炭企业运行情况
煤炭企业是支撑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十二五”末期,内蒙古煤炭开采及洗选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双双下降的情形与全国整体形势基本一致,煤炭企业高盈利水平的发展阶段一去不复返。
三、内蒙古能源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煤炭依赖程度以及对外部市场的期待都处于过高的水平。在我国现有的政策响应机制条件和煤基产业链对生产资料煤的需求没有替代选择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且经营范围单一的企业难以及时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变化,使得能源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都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一)对煤炭依赖程度过高
从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投资、以及能源产品产量的数据可以分析看出,原煤和火电是内蒙古能源产业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高的因素,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样也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风电及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尚处于行业初创期,不仅仍有技术瓶颈存在,实现广泛应用也需要很长时间。同时,内蒙古其他能源储备非常有限,对其它非煤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因此,内蒙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难以改变以煤为基础和重要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这样会导致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需要面临三方面的风险:
第一,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对基础建设的需求会非常大,缺口难以短期弥补,制约产业扩张。面对本地无法消纳和区外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内蒙古煤炭或煤炭下游产品(化工产品或电力)的跨区调动是必然的。由于内蒙古煤炭生产能力迅速增强,煤炭产业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对于煤炭及其下游产品跨区调动的通道建设滞后瓶颈,引起了政府、媒体及学界对窝煤窝电现象广泛的呼吁和讨论,但包括公路、铁路、电网基础设施等运输通道建设的审批和建设周期是非常长的。
第二,煤炭产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当外部发展环境恶化的时候,由于需求的减少使得内蒙古煤炭产业萎缩进而拖累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当前,内蒙古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不仅有我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还有对煤炭生产与消费越来越严苛的政策与规制。尽管内蒙古煤炭产量保持在了一个较为稳定且较高的水平上,但对区域经济增长而言已经缺少了持续且强劲的动力。
第三,虽然发展煤化工是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寻求出路以及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一种选择,但在技术及市场化尚没有实质性进展和突破的情况下,因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引致的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企业和社会都难以承受的。近两年,我国煤化工领域已经有多家具有雄厚财力和管理经验的大型企业集团难以承受行业亏损先后剥离煤化工项目,行业发展前景堪忧。除了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和过长的回报周期,煤炭价格和原油价格的变动也是煤化工行业发展的风险因素。过去几年里,我国煤炭价格下降为煤化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原油价格多次大幅下跌,导致的化工产品接连暴跌极大压缩了煤化工企业盈利空间,若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对煤化工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二)对外部市场期待过高
任何一个产业的扩张都需要走出本地市场,但多数产业都可以选择在那些具有更便宜的劳动力、更低价格的原材料及更优惠的土地及税收政策的异地建设新的厂址进行生产,能源行业显然在这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对能源的需求较弱,因此,过剩的能源产品只能依靠寻求外部市场来消纳。煤炭外送通道建设的问题比较容易协调和解决,通过规划和建设公路和铁路线路,以较小的投资数额和较短的建设周期就可以缓解煤炭运送不出去的情况。但在产量控制的政策约束下,煤炭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相比煤炭外送,我国电力外送虽然同属通道建设问题,但其不仅对技术、管理、资金要求非常高,而且暂时难以跨越输配电网市场的自然垄断这一体制屏障,同时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实现电力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调运也的确不是一个很快就能解决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工业经济对电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因此,煤炭产能过剩和电力产能过剩将是内蒙古“十三五”能源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新常态。这样看来,依靠外部市场支撑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变得更不现实了。
四、“十三五”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都是粗放且结构单一的,在我国能源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满足国家能源需要的发展道路,基本确立了其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已经不能够继续维持高速的增长。“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应重点突出“创新”和“清洁”这两方面的要素。
(一)加强对能源特别是煤炭、风能和太阳能的创新支持
技术创新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成果相比煤炭、风能和太阳能等资源也更容易实现跨地区转移,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创新支持,以实现内蒙古由单纯的能源资源产品的输出到能源技术输出的转变。创新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煤炭、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官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建立能源创新联盟或能源创新中心,提高不同主体在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分工协作、互动循环和优势互补。其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煤炭、风能及太阳能相关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财力支撑,对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创新成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与扶持推广。
(二)重视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的制度设计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改变,因此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治理大气污染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制度设计则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保障。建立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组织开展研究并制定规划、标准及政策,切实做到从煤炭生产、煤炭运输、电力生产到煤炭终端消费的全过程管控,实现对煤炭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全产业链的清洁管理。借鉴欧洲、美国与日本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上的经验,如煤炭利用环节中使用小型高效煤粉燃烧技术、清洁煤气化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及劣质煤分质利用技术,如末端环保处理环节使用高效除尘、脱硫及脱硝的技术等,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三)坚持适度审慎的原则发展煤炭深加工
尽管煤化工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可以认为是消纳内蒙古过剩煤炭产能,缓解窝煤窝电现象的一种选择,但毕竟煤化工还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行业。我国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相比征求意见稿取消对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6个省区鼓励年产超过50万吨煤经甲醇制烯烃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表明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对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态度已转向审慎的态度,重点在于技术开发、工业化示范以及对煤化工前瞻技术的储备方面,大规模发展煤化工的时机一定是示范项目具备市场化运作或满足国家能源安全体系需要之时。因此,内蒙古业已形成的煤化工示范基地应保持适度扩张,以提高煤炭深加工水平为目标,发展重点应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资金的扶持,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结构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此外,对于发展煤化工所面临的水资源匮乏及污染物排放问题,政府与企业应共同应对协调解决办法,以降低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求实现煤化工的清洁化发展。
(四)以铀(钍)矿勘探开发为契机积极参与核电建设
我国在2014年重启核电之后对内陆核电站问题进行了论证,内蒙古应在尝试开展核电前期工作的同时,加大对铀(钍)矿资源的勘探力度,重点发展对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参与我国核电建设。